视为懦弱;我们的‘礼’,只会被踩在脚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豺狼环伺,空谈误国啊!王尚书饱读诗书,当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应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一切礼仪教化,皆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一番话说得王安田面红耳赤,捧着茶盏的手都微微颤抖起来,却再也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随后,宋欣瞳转向吏部尚书文天祥,神色肃然:“文尚书忧心人才,此乃国之幸事。但我大舜并非没有人才,只是缺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观星阁中,藏龙卧虎,不乏精通数理、机关、格物之术的奇人异士;民间匠户之中,亦有许多能工巧匠,身怀绝技。我计划在
“……我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由礼部牵头,吏部配合,举办一次‘天工开物’大比,广招天下能工巧匠、奇人异士。不问出身,不看出身,只论其才,但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破格录用,委以重任,编入我们的研发体系。文尚书,您是掌管天下官吏任免的吏部天官,难道还怕找不到一万名可用之才吗?还是说,吏部的‘火眼金睛’,只会盯着那些四书五经、八股文章?”
这话可就有些尖锐了,直指吏部选才制度的弊端。文天祥是有名的刚正不阿,也是科举出身的饱学之士,被宋欣瞳如此一问,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他并非闭目塞听之人,只是多年的思维定式让他一时难以接受这种“奇技淫巧”也能登堂入室。他沉吟片刻,沉声道:“宋丞相所言,倒也有几分道理。若真能为国选材,发掘出可用之才,老夫自当全力配合。只是……这‘天工开物’大比,该如何评判,如何录用,还需细细斟酌,制定章程,不可儿戏。”
宋欣瞳见文天祥松口,心中微定,这几位老臣虽然固执,但终究是以国事为重。她转向最后一位,一直沉默的工部侍郎孙景文:“孙侍郎,工部乃百工之母,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石。胡万里叛国伏诛,工部尚书之位空悬,正是您临危受命、大展拳脚之时。您有何顾虑,不妨直言。”
孙景文约莫五十多岁,是个典型的技术官僚,性格相对内敛。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小心翼翼地说道:“宋丞相,实不相瞒,胡尚书之事,让工部上下人心惶惶。而且……您提出的这些武器,概念太过超前,许多部件、工艺,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便是有图纸,有工匠,这冶炼、锻造、精密加工……诸多环节,怕是难关重重啊。” 他的担忧最为实际,也最为关键。
宋欣瞳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孙侍郎所言,正是我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技术难关,我会亲自指导攻关。我这里有一些基础的材料学、物理学、工程学理论和工艺改进方案,稍后会整理出来,交给工部。观星阁也会提供他们珍藏的一些关于‘机关术’、‘炼器术’的古籍孤本,或许能与现代科技相互印证,触类旁通。至于人心惶惶,这正是需要孙侍郎您坐镇,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告诉他们,参与此事,是为国建功,是青史留名!事成之后,皇上定有重赏,加官进爵,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