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许多秘密:哪个书架后面有隐藏的空间,哪本古籍里夹着珍贵的手稿,甚至还有一条通往图书馆地下书库的密道——那是抗战时期为保护珍贵文献而修建的,如今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地下书库里有一些我的私人物品,”
一天晚上,李晓梅告诉林晓月,“如果方便的话,能帮我取出来吗?我想看看。”
林晓月按照李晓梅的指引,在工具间找到了密道入口。
推开沉重的铁门,一股陈年的尘土味扑面而来。
狭窄的台阶通向地下深处,墙壁上还保留着战时留下的标语。
地下书库很大,像迷宫一样。
在手电筒的光束中,林晓月看到了堆积如山的旧书刊、档案箱,还有一些疑似文物的物品。
在一个角落里,她找到了李晓梅说的那个木箱。
箱子里有日记本、信件、照片,还有一枚校徽和一支钢笔。
林晓月把箱子带回古籍区,李晓梅看到这些东西时,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
“这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的钢笔,”
她抚摸着那支老式钢笔,“她说祝我论文顺利没想到那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翻看日记和信件,林晓月渐渐拼凑出李晓梅完整的故事:她来自一个偏远山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全家都指望她光宗耀祖。
她的论文研究对象就是她的家乡清河古镇,她想通过学术研究为家乡的文化保护尽一份力。
“我死后,不知道家里人怎么样了”
李晓梅轻声说,“父母年纪大了,弟弟妹妹还在上学,他们一定很失望吧。”
林晓月心中一动:“你想知道他们的近况吗?我可以帮你查查。”
第二天,林晓月通过学校档案室找到了李晓梅家人的信息。
令人欣慰的是,李晓梅的弟弟妹妹都很争气,分别考上了大学。
她的家乡清河古镇也因为民俗文化保护得力,成了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
“你妹妹现在是古镇博物馆的馆长了,”
林晓月把查到的信息告诉李晓梅,“你当年的研究,为后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晓梅的眼中闪着泪光:“真的吗?我的工作没有白费?”
“不仅如此,”
林晓月打开笔记本电脑,搜索清河古镇的相关资料,“看,这篇最新的研究论文还引用了你的部分观点。
你的学术贡献,一直有人在继承和展。”
那天晚上,李晓梅异常安静。
她长久地凝视着窗外初升的月亮,轻声说:“也许是时候说再见了。”
林晓月心中一紧:“你要去哪里?”
“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肩上的重担忽然轻了。”
李晓梅微笑着,“知道我的家人过得很好,知道我的工作没有白费,这就够了。
也许我一直留在这里,就是为了等这个消息。”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李晓梅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
她加快了论文的收尾工作,将三十年的思考全部倾注在最后一章。
“我想把论文托付给你,”
完成最后一页后,李晓梅对林晓月说,“如果有机会,请让它在学术界挥一点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