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措。
关键时刻,介子推迅速与狐偃等谋士们共同商讨对策。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终于为重耳制定出了一套既能维护自身尊严,又能令楚成王对重耳刮目相看的精妙回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重耳在外流亡整整一十九载。
这漫长的岁月里,他饱经风霜,历经磨难,但始终怀揣着回国复位的坚定信念。
终于,在秦国的大力协助之下,重耳得以重返晋国,并顺利地登上了国君之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伊始,便着手对那些曾经与他一同患难、不离不弃的臣子们论功行赏。
一时间,朝堂之上喜气洋洋,众多跟随重耳流亡的大臣们皆因功勋卓着而获得了高官厚禄以及大片的良田美宅。
他们欢天喜地,感恩戴德,纷纷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没有白费。
然而,在这一片热闹景象之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那便是介子推。
对于这些丰厚赏赐,介子推竟然视若无睹,丝毫提不起半点兴趣来。
原来,在介子推心中,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地追随重耳四处漂泊流浪,并非贪图荣华富贵或者个人名利,而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黎民苍生的高度责任感。
如今,看到晋文公成功即位,晋国即将迎来安定繁荣的新局面,介子推感到由衷的欣慰。
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至此已经圆满完成。
就在那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在繁华都城中那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时,介子推默默地开始收拾起自己简单的行囊。
他的动作轻缓而有序,仿佛生怕惊醒了这座还沉浸在梦乡中的城市。
年迈的母亲坐在一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舍,但更多的却是对儿子决定的支持和理解。
她轻轻地帮介子推整理着衣物,嘴里念叨着一些关切的话语。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
介子推背起行囊,搀扶着母亲缓缓走出家门。
他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巷前行,身后留下一串长长的影子。
出了城门,介子推回首望了一眼那曾经熟悉的都城,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但他没有过多留恋,毅然转身踏上了前往绵山的道路。
经过数日的跋涉,介子推和母亲终于来到了绵山脚下。
这里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山间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溪流,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介子推深深地吸了一口这清新的空气,脸上浮现出一抹满足的笑容。
在绵山深处,介子推找到了一处幽静之地,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
屋前开垦出几亩薄田,他便靠着辛勤耕耘这些田地来维持母子二人的生计。
每天清晨,太阳还未升起,介子推就已经扛着锄头走进田间劳作;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将整个山谷染成金黄色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然而,尽管生活艰苦,介子推却从未抱怨过。
因为每当他结束一天的劳作,回到茅屋看到母亲慈祥的面容,听到她关切的问候,所有的劳累都会瞬间消散。
闲暇时光里,他会陪着母亲在山林间漫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