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认为,若能联合大月氏,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必能给予匈奴沉重的打击。
于是,他颁布诏令,公开招募出使大月氏的使者。
张骞得知消息后,热血沸腾,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主动请缨。
在他心中,这不仅是一次充满危险的使命,更是实现自己报国理想的绝佳机会。
他深知,此去西域,路途遥远,充满未知和艰险,但为了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他愿意迎难而上,披荆斩棘。
公元前138年,春寒料峭,长安城却一片热闹景象。
张骞率领着一支由一百余人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使团成员包括翻译、武士、工匠等,他们携带了大量的物资,如丝绸、茶叶、瓷器,以及各类武器和生活用品,以应对漫长旅途中的各种需求。
出发当日,汉武帝亲自为张骞送行,寄予厚望,这让张骞深感责任重大。
使团沿着渭水西行,穿越广袤的黄土高原,踏上了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这片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此时正被匈奴的势力牢牢控制。
一日,正当使团在戈壁滩上艰难前行时,突然,远处扬起一片尘土,紧接着传来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张骞心中暗叫不好,立刻下令使团成员做好战斗准备。
很快,匈奴的骑兵如潮水般涌来,将使团团团围住。
匈奴骑兵身着皮甲,手持弯刀,眼神中透露出凶狠和贪婪。
一番激烈的搏斗后,寡不敌众的使团成员全部被俘虏,张骞也未能幸免。
在匈奴的营帐中,张骞被带到匈奴单于面前。
单于用轻蔑的目光打量着张骞,冷笑道:“你们汉人试图穿越我的领地,去联络大月氏,这是对我匈奴的挑衅。但只要你肯归降于我,我便赐你高官厚禄,让你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张骞毫不畏惧地直视单于的眼睛,坚定地回答道:“我乃大汉使者,身负国家使命,绝不可能背叛自己的国家。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单于见张骞态度坚决,恼羞成怒,下令将他和使团成员扣押起来。
此后,张骞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余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表面上接受了匈奴的安排,娶妻生子,过上了看似平静的生活。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从未放弃逃脱的念头。
他暗中观察匈奴的生活习性、军事部署以及周边的地理环境,为日后的逃脱做准备。
白天,他跟随匈奴人一起放牧、狩猎,与他们打成一片,借此机会了解匈奴的情况;夜晚,他独自躺在帐篷里,望着星空,思念着远方的祖国和亲人,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
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匈奴人因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大部分兵力被调走,营地的防守变得松懈。
张骞趁匈奴人放松警惕,带着随从堂邑父,骑着偷来的战马,成功逃脱。
他们日夜兼程,朝着西方奔去。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缺水少食的困境,茫茫沙漠中,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脚下的沙子滚烫无比,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他们的嘴唇干裂,喉咙冒烟,身体极度虚弱,但张骞凭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