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从不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情绪。
他还在宫廷中拉拢了众多势力,包括曹操身边的宫女和近臣,都为他说好话。
例如,他与曹操的宠臣贾诩关系密切,经常向贾诩请教如何在储君之争中获胜。
贾诩则建议他保持低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德行和才能赢得曹操的认可。
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逐渐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最终,曹丕在这场激烈的储君之争中胜出,于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
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后便废汉称帝,建立曹魏王朝。
曹植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备受宠爱的贵公子,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及其党羽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他深知曹植在文学界和朝廷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担心曹植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
于是,他首先对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兄弟下手。
丁仪、丁廙曾在储君之争中坚定地支持曹植,与曹丕结下了仇怨。
曹丕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丁仪、丁廙处死,并将他们的家族全部诛灭。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曹植势力的打击,更是对其他潜在反对者的威慑。
曹植自己也屡遭贬爵。
黄初二年(221年),监国谒者灌均迎合曹丕的心意,上奏说曹植“醉酒怠慢,劫胁使者”。
朝廷有司请求治罪,曹丕因太后的缘故,只是将曹植贬爵为安乡侯,同年又改封鄄城侯。
实际上,曹植是否真的有“醉酒怠慢,劫胁使者”的行为,存在很大的疑问。
但在曹丕的打压下,曹植百口莫辩,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
尽管身处困境,曹植依然心系国家,渴望能够为朝廷效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曾多次上书曹丕,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建功立业的愿望。
在《求自试表》中,他写道:“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季布有罪,汉高祖赦之,使为上将,能立功名。若臣有寸善,陛下且垂录之。”
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希望曹丕能够摒弃前嫌,给予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但曹丕对他的猜忌和防范从未减少,对他的上书置之不理,不断地迁徙他的封地,让他在各个地方辗转流离,无法安定下来。
曹植每到一个新的封地,都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他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身边的侍从也寥寥无几,时常面临着衣食不足的困境。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将自己的悲愤和感慨化作一篇篇动人的诗篇。
黄初三年(222年),曹植被封为鄄城王。在返回封地的途中,他经过洛川。
时值深秋,洛水的波光潋滟,两岸草木凋零,秋风萧瑟,一片凄凉景象。
停车饮马之时,曹植望着滔滔的洛水,心中感慨万千。
此时的他,刚刚经历了兄长曹丕的打压,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