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赵嫣(7 / 7)

>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汉称帝。

消息传到常山,赵嫣正在修缮父亲的坟墓。

她望着墓碑上"汉议曹从事赵公之墓"的字样,忽然明白,朝代更迭如四季轮转,唯有百姓的生计,才是永恒的根基。

这年冬天,赵嫣辞去官职,将都尉之位传给严纲的儿子。

有人劝她:"如今新帝登基,正是博取功名之时,为何要急流勇退?"

她只是笑了笑,指着窗外正在织锦的农妇:"你看她们织锦,经纬交错方能成纹。我这根'经线',也该让位于新的'纬线'了。"

退位后的赵嫣,在真定城外开了一家学堂,教附近的孩童读书识字,偶尔也会给他们讲当年的战事,但更多时候,是讲如何耕种、如何织布、如何与邻里和睦相处。

有老部下来看她,见她布衣素食,不禁感叹:"当年那个跃马扬鞭的赵都尉,竟成了乡野先生。"

赵嫣却指着学堂里琅琅的读书声:"你听,这声音比当年的战鼓更响亮。"

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感念赵嫣治理北疆的功绩,追封她为"常山郡夫人",赐谥号"惠"。

诏书送到常山时,赵嫣已卧病在床,她让学生念给自己听,听到"兴农桑,办教育,安边境,惠民生"十二字评语时,缓缓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她的葬礼上,常山的百姓自发前来送行,有人捧着新收的稻谷,有人带着织好的锦缎,还有人牵着自家的孩童——这些孩子,大多是在她创办的学堂里识的字。

送葬的队伍从真定城一直排到赵昂的墓前,哭声里没有悲戚,只有深深的感念。

多年后,陈寿撰写《三国志》,为赵嫣立传,赞其"以女子之身,守一郡之地,保万民平安,虽古之良吏,未能过也"。

而在常山的地方志里,人们更愿意称她为"赵先生",说她用一生的光阴,在乱世的经纬里,织出了一片属于百姓的晴空。

真定城外的学堂至今仍在,堂前的老槐树下,刻着赵嫣当年写下的那句诗:"何需刀剑利,长治在仁风。"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极了那个女子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在岁月里久久回响。

最新小说: 穿成恶毒继母,手握空间灵泉养崽崽 影视从夜老虎开始 大乾边关一小卒 萌宝在末世抱大腿后,全家后悔了 暗宠成真,京圈太子他上了瘾 他说不爱,婚后却沦陷了 军少命里无子?绝美娇妻旺夫又好孕 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 跑路三年后,崽她爸成了顶头上司 怪力萌宝三岁半,豪门排队宠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