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当陈宫得知曹操“欲回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的志向时,这位原本安于县令之职的士人深受触动。
他看到了曹操身上的锐气与担当,更认同其匡扶汉室、诛杀国贼的大义。
深夜,陈宫屏退左右,对曹操坦言:“公乃大义忠义之士,我愿弃官从公,共图大事。”
于是,他毅然挂印弃官,带着曹操逃离中牟,踏上了充满未知的乱世征途。
这一选择,彰显了陈宫骨子里的侠义与理想主义。
他并非追名逐利之徒,而是将“忠义”二字看得比仕途前程更为重要。
在那个道德崩坏、人人自危的时代,陈宫的这份决绝,已然显露其与众不同的品格。
追随曹操初期,陈宫对这位“忠义之士”充满期许。
他凭借自己的人脉与智谋,为曹操谋取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曹操兵败后势单力薄,陈宫主动前往兖州,游说兖州别驾、治中等人:“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
在他的奔走下,兖州官员最终决定迎接曹操入主兖州,使曹操得以拥有第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实力迅速壮大。
此时的陈宫,无疑是曹操麾下最受信任的谋士之一。
他与曹操朝夕相伴,共谋大业,心中或许早已勾勒出辅佐曹操平定乱世、重振汉室的蓝图。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裂痕,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显现。
曹操的性格中,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猜忌多疑、狠辣残酷的底色。
在征讨徐州陶谦时,曹操为报父仇,下令“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所过之处“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这等惨绝人寰的暴行,让以“道义”为准则的陈宫深受震撼。
他无法理解,自己倾心辅佐的“忠义之士”,为何会变成滥杀无辜的屠夫。
真正让两人彻底决裂的,是曹操诛杀边让事件。
边让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时任九江太守,因对曹操的一些行为有所非议,便被曹操罗织罪名杀害,甚至牵连其家人。
边让之死,在士大夫阶层引起极大恐慌,也让陈宫对曹操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意识到,曹操的“忠义”不过是权宜之计,其本质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利己主义者。
道义的底线被触碰,陈宫的失望化为决绝。
他感慨道:“孟德心术不正,必为天下祸患。我当初错信于人,如今岂能助纣为虐?”
于是,他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等人,密谋背叛曹操,迎立吕布入主兖州。
这一选择,注定了他此后颠沛流离的命运,但在陈宫看来,这是坚守道义的必然之举——他不能容忍自己辅佐一位残杀名士、屠戮百姓的暴君。
迎立吕布,是陈宫人生中最具争议的选择。
吕布,字奉先,以勇武闻名天下,却也因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被后世称为“三姓家奴”。
陈宫为何会选择辅佐这样一位声名狼藉的武将?
从史料记载来看,这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乱世中无奈却又符合其道义逻辑的选择。
陈宫看中吕布的,并非其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