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破裂。
据《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吕布与董卓的侍婢私通,担心被发现,内心惶恐不安。
此时,司徒王允趁机拉拢吕布,劝其诛杀董卓,“匡扶汉室”。
吕布起初犹豫:“奈如父子何?”
王允反问:“君子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
吕布最终被说动,决定反戈一击。
在这一过程中,李儒曾试图挽回局面。
他敏锐地察觉到吕布的动摇,向董卓进言:“布,国之猛将,若与明公离心,必为大患。今闻布与侍婢有私,明公不妨顺水推舟,将侍婢赐与吕布,以安其心。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调戏爱姬者,终得死力相报。明公若能如此,布必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这一建议,体现了李儒务实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吕布的军事价值,也明白“女人与江山”孰轻孰重,试图用最小的代价化解矛盾。
然而,董卓的刚愎自用与占有欲,让李儒的努力付诸东流。
董卓不仅拒绝了李儒的建议,反而怒斥吕布“欺父罔上”,甚至掷出手戟欲杀吕布(“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
这一举动彻底寒了吕布的心,使其下定决心与王允联手。
公元192年四月,汉献帝在未央宫召见董卓,吕布以“护卫”为名,在宫门前设下埋伏。
董卓入宫时,吕布突然发难,大喊:“有诏讨贼臣!”
随即率亲信将董卓斩杀。
这位不可一世的权臣,最终死于自己最信任的“义子”之手。
而李儒,作为董卓集团的核心成员,此刻却因“病中”未能随董卓入宫(《后汉书·董卓传》注引《献帝纪》),侥幸躲过一劫。
李儒调和吕布与董卓的失败,并非其谋略不足,而是受制于董卓的性格缺陷。
他能看透人心,却无法改变人性;能制定策略,却无法让主公执行。
这正是所有“权臣谋士”的宿命——他们的智慧,终究要依附于主公的格局。
当主公陷入偏执与疯狂时,再高明的谋略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