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公孙渊(1 / 5)

公孙渊的崛起,并非白手起家,而是依托于祖父公孙度、父亲公孙康两代人在辽东打下的坚实基础。

东汉末年,中原动荡,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力大幅减弱,公孙度趁势而起,于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到任后,公孙度展现出强硬的治政手段,先是以严刑峻法清除辽东本地的豪强势力,巩固自身权力,随后又主动向外扩张,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甚至跨海收服胶东半岛东部的东莱诸县,将辽东郡的势力范围大幅拓展,成为事实上割据辽东的“土皇帝”。

为彰显自身地位,公孙度效仿帝王制度,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并追封先祖,设立百官,辽东政权的雏形自此形成。

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位,继续延续父亲的政策,一方面对内稳定统治,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对外保持军事威慑,多次击败高句丽的入侵,进一步巩固了公孙氏在辽东的权威。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大破乌桓与袁绍残余势力,公孙康审时度势,主动将前来投奔的袁绍之子袁尚、袁熙斩首,将首级送往曹操营中,以此向曹魏示好,换取了曹魏对其割据地位的默认。

此后,公孙氏与曹魏保持着表面上的臣服关系,曹魏承认公孙康为“辽东太守、襄平侯”,公孙氏则名义上向曹魏纳贡,实则仍保持着完全的自主权力,辽东成为曹魏势力范围外的“自治之地”。

公孙康去世时,其子公孙晃、公孙渊尚且年幼,无法执掌大权,众臣遂推举公孙康之弟公孙恭继位。

公孙恭性格懦弱,且身体有疾,难以威慑部下,辽东政权内部逐渐出现权力松动的迹象。

此时,公孙渊已长大成人,他胸怀大志,不甘屈居于叔父之下,暗中积蓄力量,结交心腹。

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公孙渊趁公孙恭病重之机,发动政变,废黜公孙恭,自立为辽东太守,正式接过了公孙氏割据辽东的接力棒。

继位之初,公孙渊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

对内,他需要巩固权力,清除公孙恭留下的旧部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权威;对外,他既要应对曹魏的态度——曹魏是否承认他的继位合法性,又要防备高句丽、乌桓等周边部族的威胁。

为稳住局面,公孙渊延续了父辈“表面臣服曹魏”的策略,主动派遣使者前往洛阳,向魏明帝曹叡献上贡品,表达臣服之意。

魏明帝虽对公孙渊的“自立”之举心存不满,但考虑到辽东地处偏远,强行征讨成本过高,最终还是顺水推舟,任命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承认了他的统治地位。

至此,公孙渊初步稳固了在辽东的权力,开始筹划更进一步的“霸业”。

在稳固了内部统治后,公孙渊并不满足于仅仅做曹魏册封的“辽东太守”。

他深知,辽东地处曹魏与东吴两大势力的边缘,向北是鲜卑、乌桓等游牧部族,向东是高句丽,地理位置特殊,若能巧妙利用各大势力之间的矛盾,或许能为自己争取到更高的地位,甚至摆脱曹魏的控制,成为真正独立的“辽东王”。

此时的三国局势已相对稳定,曹魏占据中原,国力最强,东吴占据江南,与曹魏长期对峙,蜀汉则偏居西南,国力较弱。<

最新小说: 鹰掠九天 嫡嫁千金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一权臣 闪婚成宠:全能娇妻杀疯了!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游戏?还是哲学? 还说你不是神仙 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