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命将领郝昭率领一千余人驻守陈仓,并加固城防,准备了大量的守城器械。
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抵达陈仓后,见陈仓城防坚固,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使者劝降郝昭。
郝昭在城上严词拒绝,表示“吾受魏恩,当以死守城,不敢有二心”。
劝降无果后,诸葛亮下令攻城——蜀军动用了云梯、冲车等多种攻城器械,试图攻破陈仓城墙。
但郝昭早有准备,他命士兵用火箭射击云梯,烧毁蜀军的攻城器械;又在城墙内侧修筑了一道“重墙”,即便蜀军攻破外墙,也无法立即攻入城内。
诸葛亮连续攻打二十余日,蜀军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攻破陈仓城。
此时,蜀军的粮草也逐渐耗尽,而曹真派遣的援军也已逼近陈仓。
诸葛亮深知再攻下去只会徒增损失,只得率领大军撤退。
第二次北伐的失败,让蜀汉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也让曹真“料敌于先”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印证。
经此一役,曹魏的西北防线愈发稳固,诸葛亮在短期内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北伐,曹真也成为曹魏抵御蜀汉的“钢铁屏障”。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叡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任命曹真为“大司马”,同时与陈群、司马懿等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让他从单纯的军事统帅,转变为兼顾军政事务的核心重臣。
此时的曹魏,虽然国力强盛,但面临的内外局势依然复杂——外部,蜀汉与东吴虽暂时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仍对曹魏虎视眈眈;内部,随着曹操、曹丕等开国元勋的相继离世,朝廷中出现了权力真空,宗室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
作为辅政大臣,曹真的责任不仅是抵御外敌,更要稳定内部秩序,为曹叡撑起曹魏政权的“脊梁”。
在军事上,曹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他深知,蜀汉与东吴虽然暂时平静,但绝不会放弃对曹魏的进攻,因此他一方面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在西北、东南等边境地区增设烽火台与驿站,提高军情传递的效率;另一方面,他积极提拔有能力的将领,如张合、郝昭、郭淮等,将他们安排在重要的军事岗位上,为曹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同时,曹真还注重军队的日常训练,他规定,边境军队每月必须进行一次大规模演习,每季度进行一次实战模拟,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在他的治理下,曹魏军队的战斗力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为抵御外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