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凡人的非凡的天赋和潜力。
祖父陈寔对这个孙子更是喜爱有加,甚至曾经断言:\"此儿必兴吾宗\"。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陈群个人的期许,更是对整个陈氏家族未来的展望。
这份来自祖父的期许,如同种子一般深埋在陈群的心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逐渐发芽、成长,最终在陈群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颍川陈氏家族优良家风的滋养和培育。
鲁国人孔融恃才傲物,与陈纪为友后,因敬佩陈群的才德,竟将陈纪视为长辈行跪拜礼,陈群也因此声名渐起。
这份声望吸引了时任豫州牧的刘备,被礼聘为别驾,成为其核心幕僚。
建安初年,陶谦病逝后徐州官吏迎刘备主政,陈群的第一次重大建言便显现出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
他力劝刘备:\"袁术势盛,若东取徐州,必与术争;吕布袭其后,虽得徐州不能守。\"
可惜刘备未纳其言,最终果然被吕布与袁术夹击而大败,追悔莫及。
这次献策的遗憾,成为陈群人生的转折点。
不久后他被举荐为茂才,却放弃县令之职,随父避难徐州。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攻破徐州擒杀吕布,慧眼识珠的曹操力邀陈群入仕,任司空府西曹掾属,掌管人事任用。
初入曹营的陈群便展现出精准的识人眼光:当有人举荐王模、周逵时,他直言二人品行不端必遭祸败,曹操不听后果然应验;而他举荐的陈矫、戴乾,前者成为曹魏名臣,后者战死沙场,时人无不称赞其知人善任。
如果说识人是陈群的初显之才,那么制度构建则是他留给曹魏最珍贵的遗产。
在曹操执政时期,陈群已深度参与政权建设,历任县令、治书侍御史、丞相府参军等职,其政治理念逐渐成熟。
尤其在\"复肉刑议\"中,他展现出深刻的法治思想:指出汉朝废除肉刑后\"名轻实重\"的弊端,主张对可杀可不杀的犯人施以肉刑,既体现惩戒又保留人力,虽因战乱与争议暂未实施,却为后来的律法改革埋下伏笔。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陈群迎来了施展抱负的黄金时期。
升任尚书的他,随即上书提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成为曹魏选官体系的核心。
其核心设计包含三大要素:各州郡设中正官专司人才品评,依据家世、德行、才能将人才分为九等,朝廷按品级授予官职。
这一制度既是对东汉察举制腐败弊病的矫正,也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理念的制度化完善,让曹魏得以快速整合乱世中的人才资源,为政权稳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曹丕称帝后,陈群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他先是被晋升为尚书仆射,随后又升任尚书令,并被晋爵为颍乡侯。
这一系列的升迁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意味着他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在担任尚书令期间,陈群继续发挥着他的政治才能,深度参与国家治理。
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政策,为曹魏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决定南征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