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的下属前来送钱,然而王衍却对这些钱财毫无兴趣,他认为这些俗事会玷污自己的清名。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让仆人将钱推到门外,并继续与宾客们进行高雅的清谈,仿佛刚才的事情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他的神色没有丝毫的变化。
这种“不恋财帛”的高尚姿态,在那个崇尚“旷达”的西晋社会中迅速传开,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王衍也因此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楷模和标杆,备受赞誉和推崇。
更为人称道的是,王衍在清谈方面的造诣更是登峰造极。
西晋时期的清谈以“玄学”为核心,主要围绕着《老子》《庄子》《周易》等经典着作展开激烈的辩论。
清谈不仅要求言辞简约而旨意深远,还讲究辞藻的精妙和华丽。
而王衍对玄学理论的阐释不仅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更擅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一下子点明核心要点,往往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让在座的宾客们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当时的人们将王衍这种能够精准地修正玄学观点的能力形容为“口中雌黄”,这里的“雌黄”并不是贬义,而是说他就像用雌黄涂改错字一样,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出并修正错误,其权威性和专业性令人钦佩。
凭借着高贵的出身和卓越的才名,王衍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他先是担任太子舍人,接着又升任尚书郎,之后更是一路高升,历任中书令、尚书令等要职,最终官至司徒、司空,位列三公,成为西晋朝堂上的核心重臣。
然而,与他如此显赫的官位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他对政务的“漠视”态度。
身为三公之一,本应肩负起辅佐君主、安定天下的重任,但王衍却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清谈之中。
每次上朝讨论国家大事时,他从不主动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反而常常援引玄学理论,高谈阔论一些空洞无物的玄理,将原本严肃的政务讨论变成了一场玄学辩论会。
面对他人对他的规劝,希望他能够多关注一些实际的事务,王衍却不以为然地反驳道:“世事纷扰复杂,并非我们这些人所应该忧虑的,唯有玄理才能安抚人心。”
更令人震惊的是,王衍不仅对自身责任选择逃避,更为了维护其家族利益,竟然在朝堂之上耍弄起了所谓的“无为之术”。
然而,这所谓的“无为之术”不过是他用来掩盖自己放任党争、推卸责任的手段罢了。
西晋末年,局势动荡不安,“八王之乱”骤然爆发。
诸王之间相互攻伐,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身为三公之一的王衍,本应肩负起稳定局势的重任,挺身而出。
然而,他却因为担心被卷入这场纷争会危及到琅邪王氏的家族利益,而选择了退缩。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王衍向晋惠帝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建议:“如今诸王争权夺利,局势异常紧张,不如让宗室子弟分别驻守各地,并赋予他们一定的兵权。这样一来,他们既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又能够避免内乱的发生。”
这个提议乍一听似乎颇具合理性,但实际上却是将西晋的兵权进一步分散,使得原本就已经摇摇欲坠的西晋政权更加脆弱不堪。
这无疑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