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羊祜(1 / 4)

西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冬,荆州襄阳城外,寒风卷着落叶掠过岘山,一支素白的队伍缓缓前行。

队伍中,无论是西晋的文武百官,还是对面东吴戍边的将士,皆身着丧服,神色凝重——他们送别之人,便是时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羊祜。

这位半生镇守荆州、为西晋灭吴铺路的儒将,以一身风骨撑起了乱世中的治世理想,其功在社稷,德在民心,即便跨越千年,仍让“羊祜”二字成为魏晋风骨中最温润也最坚毅的注脚。

羊祜出身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泰山羊氏”,这一家族自东汉起便以儒学传家,世代为官,且与当时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大族有着紧密的联姻关系,家风严谨,声望卓着。

羊祜的祖父羊续,是东汉末年着名的廉吏,“悬鱼拒贿”的典故便源自于他,那尾悬于府衙梁上的鲜鱼,不仅成了羊续清正廉洁的象征,更成了羊氏家族刻在骨子里的家训。

父亲羊衜,官至曹魏太常,学识渊博,待人宽厚,对羊祜的启蒙教育有着深远影响;母亲蔡氏,是东汉大儒蔡邕的女儿、才女蔡文姬的妹妹,自幼便教羊祜读《诗》《书》《礼》《易》,让他在儒学的浸润中成长。

或许是出身自带的世家底蕴,羊祜自幼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与沉稳。

《晋书·羊祜传》记载,他年幼时曾在邻人园中误折了桃子,事后主动向邻人道歉,并用自己的财物赔偿,其处事的坦荡与有礼,让长辈们啧啧称奇。

稍长之后,羊祜更是博览群书,上至诸子百家,下至兵法谋略,皆有涉猎,且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常与父辈探讨天下大势,见解独到。

当时的名士王沈曾感叹:“羊祜此人,非池中之物,将来必能辅佐君王,安定天下。”

成年后的羊祜,仪表堂堂,气质儒雅,且品性高洁,不慕虚荣,很快便在士林中声名鹊起。

曹魏正始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先是任中书侍郎,后又迁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皆为亲近君王的要职。

但此时的曹魏政权,早已被司马懿父子掌控,正处于“高平陵之变”后的权力动荡期,朝堂之上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不断。

羊祜深知乱世之中,若卷入权力旋涡,不仅难以施展抱负,更可能祸及家族,因此他多次以病为由推辞官职,选择闭门读书,静观时变。

直到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掌权后,羊祜才逐渐步入仕途。

司马昭对羊祜的才学与品行早有耳闻,多次派人征召,羊祜见司马昭有安定天下之志,且行事颇有章法,便不再推辞,出任相国从事中郎,后又迁中领军,掌管禁军,成为司马昭的心腹重臣。

在此期间,羊祜不仅协助司马昭处理朝政,稳定朝局,还多次为其出谋划策,助力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乱,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的统治地位。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王朝,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登基后,深知天下尚未统一,东吴仍据守江南,对西晋构成威胁,因此一心想要完成统一大业。

而羊祜作为司马氏的核心重臣,又兼具文韬武略,自然成了司马炎倚重的对象。

公元269年,司马炎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镇守荆

最新小说: 嫡嫁千金 鹰掠九天 游戏?还是哲学? 乱混聚树 甄嬛传:穿余莺儿后小厦子是我爹 换经纪人后,顶流他恃宠而茶 大清隐龙 特工传奇之重明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还说你不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