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行为,要求倭国严加取缔并早日来朝称臣,否则将出兵讨伐。
却没想到倭国的怀良亲王非但没有理会大明的诏书,反而处死了其中五位使者,剩余两位也被关了两个多月才逃出。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想要派遣大军给倭国一个教训,可都被群臣所阻止,再加上当时北方元军又有卷土重来之势,最终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今日朱元璋重提旧事,显然打算翻老账。
“后来,倭国遣使谢罪解释,咱大明慈悲为怀,愿意给倭国一次机会,却没想,他竟不思悔改,变本加厉,如今倭国竟还勾结胡惟庸,派出刺客参与胡惟庸反叛之事,意图颠覆我大明!”说话间,朱元璋面带厉色,语含怒意。
这话一出,大殿中又是惊呼声一片,众臣虽然也都知道胡惟庸案涉及很广,但也没想到竟然还有倭国之人参与其中,怪不得朱元璋要在今日突然提起这倭国来由,恐怕打算借此生事。
“倭人如此背信弃义、反复无常的行径,虽禽兽也无可比拟,故咱决意年后就派遣水师,远渡重洋,征伐倭国!”
话说到这份上,朱元璋已全然忘了先前所说的“议定”,这时的口气,压根就是命令。
朝臣们面面相觑,尽是不敢吱声。
事实上,中原并非没有征伐过倭国,早在前元时,就有两次远渡重洋,征讨倭国的经历,可那两次,都因不谙海事,又遭遇海上风浪,遭遇失败。
不光没能征服倭岛,连派去的士兵海船,都折损殆尽。
更可怕的事,为了征伐倭国,元朝耗费大量财赋,最终血本无归,而江南诸地因服徭造船,导致民怨四起,继而引发民乱。
既有前尘往事为鉴,此时再讨倭岛,岂不风险巨大?
朝臣们都担心,若这次事败,又会闹出笑话。
可虽有反对之心,却无上谏之胆气。
朱天子刚刚铺垫了那么多,就为了给打倭国找理由,可想而知,他早已打定了主意,费了番心思,这时候你再跳出去反对,那不是找死吗?
大多数人心怀畏惧,只默默不语,暗下担心,倒也有少部分人压根不担忧,他们更愿意看朱元璋的笑话,自然也不会出面反对。
众臣各怀心思,却无一人出面反对。
最终关于征讨倭国的“商议”,便在一派“和谐”的气氛中,“达成统一意见”。
“看来诸位都没有意见了?”
朱元璋自然乐见这场面,他当即笑了起来,点头道:“既是如此,征倭一事便此议定,咱的水师早已演练多时,海船也打制完毕,待新年一过,便既誓师天地,正式伐倭!”
皇命已定,再无变更余地,众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是无奈拱手。
“陛下圣明,愿我大明水师踏平倭岛,彰显天威!”
洪武十四年的大朝会,就此落幕。
且不论朝臣们怎么想,在朱元璋看来,这次朝会可算是圆满成功。
放眼新年,他已摩拳擦掌,期待又一场大胜。
一为报仇雪恨,倭国偿附庸胡惟庸造反之仇;二为告慰英灵,血倭寇荼毒沿海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