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思各异,再无忠心直言。
碰上这么一个君王,天下臣子谁不为自己打算?
何谈卖命之说?
“君如何待臣,臣如何待君”,便是有了春秋战国之时的说法:君仁则臣义,君则臣义则君专。
说到底,不过是彼此之间谁也无法一家独大罢了。
悄无声息间,大明的皇权危机悄然消解。
姚广孝以朝堂之上御史中丞的身份,一身功名尽数深藏,不求闻达诸侯,只求一心安宁。
而渐渐的,林幼娘通过国子大学的考试、成为甲等班一员的消息,也在洛阳新都开始广为流传,再经《大明日报》这等媒介传遍各地,可信度倍增。
若是其他监考官,或许天下文人还有异议,但姚广孝是除陆羽之外实学上的权威,亲自监考,天下文人只能佩服认同此事。
“这林幼娘何许人也?女子之身却能对实学研究之深,居然还能加入国子大学,成为天下女子之首,可着实让人不敢相信。”
“这有何难?女子之才向来为众人所知,哪怕是秦淮河、清河之上,不也有着一众才女吗?”
“不过可惜她们所学的孔孟之才多束之高阁,落不到实处,对我大明经济无甚促进,对国朝社稷更是全然无功,所以才一直深藏。
可眼下女子若能在实学一道大有所为,促进经济、让百姓安居,同天下各处互通有无,使得生产力再度大幅提升,对我大明而言,好处自是有的。”
“或许也是出于此念,庙堂数位大人才同意了此等国策。”
“言之有理,妙哉妙哉。”
大多数文人对此事,抱有的还是较为积极的态度。
谁让林幼娘偏和实学国策扯上了关系?
而作为大明如今最大的政治正确,探讨此事的文人但凡还想有点前途,那便得双手双脚全都点赞成。
唯有如此,才可在当下大明实学兴盛之时跨越阶级、走向人生巅峰。
只是不知不觉间,女子入国子大学一事已是分外热闹,先传中原,再传沿海,最后顺着一应商路传到了秦国之处。
秦国效仿大明,本就对大明的各种情况一一关注,更何况是广而告之的实学国策?
如今才知晓,对秦国以往的效率而言,已然是有些晚了。
“国子学来了个女学生,那不知此策可顺势而为,同样应用在我秦国之处?”
秦王行宫之内,朱樉回归后,在这小小弹丸之地做主的自是他这个真正的“九五至尊”,太子朱尚炳好歹还要再等数十年、或是朱樉退位,才能真正执掌大权。
看着群臣百官,朱樉同他们一同商讨起来:“此等国策,便不用去麻烦陆羽先生了。”
于众人而言,陆羽先生最核心的价值自是提升实学一道,而非政治之事。
若连此事也要前去询问,可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不过此事于众人而言。
他们哪怕不说,陆羽却也能听得到。
大明之事在大秦,哪怕丁点的小事也都是茶余饭后最大的闲谈。
弱者崇拜强者,向往强者,甚至效仿强者本就是应有之理。
而对于如今发展越发壮大的大秦而言,遍观天下,也就只有一个大明能让他们选择归附效仿,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