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估计第一家就被包圆了!
三百万绿币到手,娄家笑的合不拢嘴,再次进行扩张建设电子厂。
按照陆安的计划,下一批产品就是计算器!
这玩意可是需求量最大的工具,只要造出来一定畅销。
可惜的是没有液晶显示屏,必须搭配显示器才能使用,使用起来还是不方便。
但是想想占满一间房子的大型机,陆安很是不屑地撇撇嘴。
垃圾!
硅晶棒造出来后,下一步自然是切割成晶圆。
使用金刚砂刀片切割出一个个片状晶圆,对表面进行打磨刻蚀处理。
最后放入抛光设备中进行最后处理,出来后就是可以使用的晶圆。
晶圆造出来了,还要手搓光刻机。
这一代的光刻技术还是比较粗糙的,将显微镜反装变成缩小镜头。
再装上紫外线汞灯,就是一个光刻机曝光系统。
下方工作台上弄个夹具,可以夹持4英寸晶圆。
再弄一个简单的旋转台,可以将光刻胶均匀地涂抹在晶圆表面,接着进入烤箱进行烘干作业。
初代光刻机就这样手搓出来!
难度并不大,这年代的大学生要是吃透原理一样造出来。
龙国难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拿不到完整的光刻机技术资料。
国内没办法系统学习,只能根据一些散乱资料摸索着一步步搞,自然速度快不起来。
并且造出的光刻机良品率太低,根本没办法商用。
也就是国防可以不计成本,不需要太大量,勉强用上一点。
光刻机搞完后,还要制作掩膜版。
这可是个苦差事,全靠手工一点点刻!
想想看,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全靠手工刻出来是什么感觉?
普通人看到了第一时间就会选择放弃。
这活得在放大镜下进行,稍微刻歪一点点,整张板子就会报废。
也就是陆安有系统加持,咬牙坚持了下来。
终于赶在大年二十九,陆安造出了第一块芯片,每秒运算6万次的钢花一号芯片!
大功告成,安心过年!
1960年的春节丝毫看不到喜庆色彩,人人都在为供应发愁。
过年市场上买肉都困难,可想而知今年的日子有多难!
还好轧钢厂有娄半城拉回来的几万吨大米白面,算是过了一个肥年。
大头被国家拉走了,给轧钢厂工人留了五斤白面,过年能够吃上一顿白面饺子。
第二天大年三十,陆安家里传出久违的肉香味。
其他人家也有在炖肉,但是和陆安家里味道差远了。
一闻就知道肉的份量不一样,半斤对两斤的差距。
小陆娟开心地守着锅里炖的东坡肉,口水都要馋出来了。
大半年没有公开吃肉,陆安自然没办法做费时费力的东坡肉。
好不容易撑到大年三十,陆安专门做一顿好的犒劳妹妹。
忙活了一整天,陆安搞出了六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