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乔手中的笔突然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那两人回头看了一眼,立刻噤声。她弯腰捡笔,心里莫名一阵发闷——这是怎么了?方维舟有没有未婚妻,跟她有什么关系?
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听课,林乔把那些杂念抛到脑后。中午吃饭时,苏梅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别听那些人瞎说,方维舟根本没未婚妻,他爸倒是想撮合,但他本人明确拒绝了。\"
林乔差点被饭呛到:\"你...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商业局消息灵通嘛!\"苏梅得意地说,\"再说了,他要是真有主,能这么明目张胆地欣赏你?\"
\"都说了是工作关系!\"林乔红着脸反驳,却忍不住想起方维舟送的茶具和书籍...那些确实超出了普通同事的界限。
周末回厂里时,林乔发现\"超额奖励\"试点已经推广到全厂,生产效率提高了20%,工人收入增加,厂里利润也水涨船高。周厂长乐得合不拢嘴:\"小林啊,你这党校没白上!王部长来调研时,专门表扬了我们厂的创新精神!\"
更让林乔惊喜的是,父亲林建国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负责生产调度。\"多亏了你那套管理办法,\"父亲难得地露出笑容,\"厂长说我有'实战经验'。\"
看着父亲骄傲的样子,林乔比自己受表扬还高兴。这个老实巴交的老工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临走前,她特意去了趟供销社,用粮票给家里买了些白糖和腊肉。结账时,售货员突然问:\"您是红星厂的林科长吧?我弟弟在你们厂,说您搞的那个奖励制度特别好!\"
林乔一怔,随即微笑点头。不知不觉中,她的名字已经在普通工人中传开了。这种来自群众的认可,比任何领导的表扬都珍贵。
回到党校最后一个月,林乔全身心投入学习。她参与撰写的《县级工业企业改革初探》被选为优秀论文,将在结业典礼上宣读。苏梅羡慕地说:\"这下你要出名了!听说省经委的领导要来听汇报呢!\"
结业前一周,方维舟突然来党校调研。在校园小路上\"偶遇\"林乔时,他笑得像个恶作剧得逞的孩子:\"巧啊,林同学。\"
\"方处长...\"林乔心跳加速,\"您怎么来了?\"
\"公务。\"方维舟一本正经,但眼角带着笑,\"顺便看看某个学生的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
原来他是专程来看她的!林乔耳根发热,简要汇报了论文内容。方维舟听完,若有所思:\"思路很好,不过提改革要把握分寸。现在大环境是鼓励创新,但具体到执行层面还会有阻力。\"
这是肺腑之言。林乔感激地点点头:\"我明白,先从我们厂做起,用事实说话。\"
\"对了,\"临走时,方维舟像是突然想起,\"下个月有个德国纺织代表团来省里考察,你们厂的防火工艺他们很感兴趣。有机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