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为政高论虽被齐景公大为赏识,但当时齐国大权皆在大夫田氏,且晏婴为相,亦对孔子治国思想不以为然,故劝谏景公,不能采用其治政之策。
于是孔子在齐,虽然不能与政,但得齐侯礼遇,倒也悠哉游哉。
更得闻《韶》乐,以为下至美韵律,三月不知肉味。
时间既久,孔子见在齐国无法实现自己志向,只得返回鲁国,全力开馆授徒,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这一时期,孔子弟子越来越多,前来曲阜求学者,几乎遍及下诸侯各国。
镜头转换。
便在儒圣孔子游齐之时,齐国兵圣孙武却被迫离开齐土,远奔吴国。
田穰苴力退晋、燕二国之敌,被封为大司马之后,陈田氏就此崛起。
鲍、高、国氏家族不喜,纷向齐景公屡进谗言,必欲驱逐田穰苴,削弱田氏势力。
齐景公最终拗之不过,只得采纳三家意见,将田穰苴辞退。
田穰苴被贬退之后,因不能施展满腹才能,故此心情忧郁,不久病故。
孙凭与田穰苴同宗,时为齐国上卿,位高爵尊。
其子孙武人如其名,爱武成痴,披阅军事典籍,深解黄帝战术,精通伊尹、姜太公、管仲兵谋,尤得田穰苴用兵之道三味。
田穰苴既死,又兼齐国危机四伏,孙凭以为祸乱即将危及孙氏家族,遂率全家离开封邑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逃到吴国。
孙武此时只有二十余岁,虽在兵法研究上已卓然成家,但藏形不露,随父亦耕亦读,隐居田园,等待一飞冲之时。
当此之时,商家鼻祖范蠡亦二十岁年纪,意气风之际。
范蠡字少伯,出生于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
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
范蠡精于谋算之学,师从于名士计然。
计然乃宋国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权县林七乡西村)人氏,生卒年皆都不详,亦不露其族姓,只辛氏名钘,字文子,又称计研,自号渔父。
若依此而论,则可推断,当初于江边救渡伍子胥与楚公孙胜,功成之后不肯报名,只以“渔父”
告之,扬长而去者,当便是此翁。
计然祖先史籍不载,无从得知,但据后世史家推测,是从晋国逃亡至宋国落难贵族。
计然外表平庸愚钝,但自幼好学,通览群书,常似大智者若愚。
又时常观察自然,善自事未露出倪端时推其展规律,观人颜色而知其心。
至三十岁时便即博学多才,文地理无所不通,尤善计算。
计然学成之后,常游于山海湖泽,尤喜作渔翁打扮,游于江湖之间,来往楚、吴、越地。
当计然南游越国之时,正遇少年范蠡,因喜其纵聪明,故收为徒,并授以灭楚七计,以为仕越之阶,显达之本。
因其品行刚直,又酷爱山水之游,不肯游自荐于诸侯,故此尽管才冠当世,却不为下人知。
素日只以计然为号,或称渔丈人。
范蠡时欲自荐于越王句践,向师父征求意见。
计然对范蠡道:中原势衰,吴越霸气将生,子仕越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