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依臣之计,莫如便送樊於期到匈奴头曼单于处,使其联合匈奴攻秦。
燕王:匈奴单于,岂会听命于樊於乎?
鞠武:匈奴早欲南下攻秦,只因未知秦军虚实,不敢妄举。
樊於期熟知秦国军事,匈奴必喜而从之。
则我可重复联合关东六国,并与匈奴结盟,一同合纵,对抗秦国可也。
燕王闻计甚喜,正欲从之,太子丹忽然出班上前,驳其师傅之策。
太子丹:师傅此计,未等行之,秦军已入我燕境矣!
不如便出府库重金,悬赏江湖武功高手,前往咸阳刺杀秦王,则万事皆休。
燕王却是个没有主意的,耳软心活,以为此计快捷,便令太子自去准备,吩咐散朝。
未料太子丹刺秦之计,却是因一桩陈年旧事,对秦王嬴政怀恨在心,借以公报私仇。
镜头闪回,十数年前。
太子丹乃是燕王喜之子,当初在赵国邯郸为质。
与秦国质子异人之子嬴政,乃是,自幼便在一起玩耍长大,同病相怜,结为好友。
其后吕不韦设计,助嬴异人回国继嗣为世子,更以重金营救赵姬及嬴政母子出赵,复还咸阳。
异人改名子楚,即立为秦王,其后传位世子嬴政,顺理成章。
后因山东五国再次合纵抗秦,燕太子丹得以获释,自邯郸还国。
五国联军攻秦失败,又皆向秦国割城献质。
太子丹便以秦王政乃是自己好友为由,自荐前往咸阳为质,燕王喜从之。
未料到至咸阳,秦王政并未因燕丹曾是故友青眼相加,甚或冷漠蔑视。
燕丹既羞又恼,遂在门客相助下易服为仆,潜出咸阳,逃回燕国。
太子丹只因对秦王心怀愤恨,故不从师傅鞠武长远之策,当庭反驳,力主刺秦。
闪回结束,燕王散朝。
太子丹回到府中,留心访求刺客。
秦国使者自燕国来归,报与秦王,燕王喜收到国书,未置可否,看样子是不欲献出叛将樊於期。
秦王大怒,当即便要兵攻燕。
李斯谏道:大王若逞一时之忿,举国伐燕,若韩赵引兵断我后路,则如之奈何?
秦王:若依国相,便当如何?
李斯:不忍,则乱大谋。
不如依前所议,按部就班,先平赵国,并报前番兵败之仇;然后将得胜之军攻燕,则必一举而下,且无后顾之忧。
秦王稍舒心中之愤,点头准奏。
遂命上将王翦,调拨军马,再次伐赵。
秦王政十五年,大将王翦挂帅,合符点军,兵分两路攻赵。
王翦令:我儿王贲何在?
王贲:末将在。
王翦:命你为左路主将,率三万大军,由邺地北上,渡过漳水,以向邯郸进迫。
王贲:孩儿遵命!
王翦:杨端和何在?
杨端和:末将在。
王翦:命你为右路主将,率三万五千军,由太原攻取狼孟,然后东进番吾,拊扣邯郸之背,与王贲前后呼应,两面夹击,不得有误。
杨端和:喏!
王翦:其余诸将,随本帅引领中军一万,以为合后。
诸将听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