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李密本来已经兵,闻说城中叛乱已定,乃引军复还洛口。
因分兵据守巩洛各处要道,以防备宇文化及西去关中,与唐王李渊合兵。
宇文化及闻说西去通道断绝,知道魏县乃四战之地,不可久居,遂引兵复向东郡,来至东郡治所聊城。
东郡通守王轨以城降之,宇文化及便以聊城为都。
便在此时,炀帝被弑凶信传至长安。
唐王闻而召集群臣,聚哭于朝廷,悲恸逾恒,群臣劝不能止。
李渊泣道:吾身为隋臣,北面事之,天子虽然失道,为臣子者既不能救,敢忘君主之哀乎!
可恨宇文化及弑君自立,我必要杀之。
但其现在聊城,中有东都洛阳为阻,奈何!
便在此时,有人来报:魏公李密旧将王君廓率众来降。
李渊大喜道:得此人来投,我自太行山向东,更无阻碍矣。
于是率众迎出,待以上宾之礼,复奏请恭帝,拜王君廓为上柱国,假河内太守。
镜头闪回,叙述王君廓来历。
字幕:王君廓,并州石艾(今山西平定县)人,出身寒民。
王君廓自幼孤贫,以贩马为生,品行不端,经常偷盗,乡里都引以为患。
年少时浪荡于街市,见有鬻售缯布者,便以捕鱼所用笱篓扣囊其头。
卖布者久挣不脱,待人相助摘下笱篓,见摊上缯布全部丢失,而未知抢缯者为谁,亦无法告官,只得呼天抢地,自认倒霉。
王君廓犹如家常便饭,并以此坑蒙拐骗手段为生,故被乡里百姓深深厌恶。
至隋朝末年,天下大乱。
王君廓以为时机难得,欲聚集兵马为盗,其叔父竭力反对。
王君廓见此,便诬陷叔母与邻居私通,与叔父一同杀死邻居。
其叔此后虽知上当,但因犯下人命官司,只得随同此劣侄亡命江湖。
王君廓于是聚众为盗,四处劫掠,渐集千余人,进逼夏县、长平。
河东郡丞丁荣率军剿杀不得,转又派人招抚。
王君廓见到郡中来使,故意装出感激涕零,甘愿归降姿态。
使者以此还报,丁荣反因此轻视王君廓,以为不必招抚,直接布置军队入山清剿。
王君廓则早将兵马埋伏在山谷之中,严令不许露出破绽,更不许出而迎敌。
官军在山中大搜整日,一无所获,兼且天色向晚,疲惫已极,只得撤兵。
便在此时,王君廓下令全军出击,由此大破官军,威震河东。
王君廓由此扎稳脚跟,在江湖绿林中立下名号,并与叛韦宝、邓豹等人结义金兰,称兄道弟。
其后三贼联手,合兵攻打虞乡(今山西永济)。
隋将宋老生引军前来征讨,两军相遇。
王君廓初战不利,只得退守方山,且故伎重施,遣使向宋老生诈降,并与其隔涧相谈,祈求哀告,言辞谦卑已极。
宋老生被其感动,由此放松警惕。
王君廓则趁夜率军穿林逃走,全身而退。
此后王君廓率军劫掠邯郸,遇邯郸人王君愕,一见倾心,深为结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