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长安。
广德元年十二月,代宗李豫回到长安,郭子仪率兵接入大明宫殿,伏地请罪。
代宗执手相扶,流涕说道:朕悔没有及早用卿,方到此种地步。
便当场赐予免死铁券,命绘画像于凌烟阁上,以表彰郭令公兴唐大功。
长孙全绪等五百将士惑敌有功,也都加官进爵。
郭子仪率诸将叩拜谢恩,便趁代宗皇帝高兴之时奏道:安史之乱七年之久,其间平叛功臣被小人谗言所害者,并非微臣一人而已。
今安史叛贼已灭,吐蕃番邦亦败退归国,陛下实应念及李光弼前功,召其回京,赦其被谄之罪。
代宗闻奏,沉吟不语。
镜头闪回,补叙李光弼由来经过。
在长达七年安史之乱期间,李光弼自始至终指挥大军,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由此进封为临淮郡王。
宝应元年,挥军收复许州,斩叛军级一千余级,擒获叛将二十二人。
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李光弼领军救援,将其击退,又派部将张伯仪率领各军,在衢州击败袁晁义军。
方清在歙州率饥民起义,李光弼又分兵讨伐,转战江淮之地。
宝应二年,史朝义自杀身亡,李光弼再次击败袁晁义军,俘获袁晁。
代宗战后叙功,因下诏增李光弼实封食邑二千户,授其一子为三品官爵,又赐免死铁券,名藏太庙,绘其画像于凌烟阁。
李光弼军营治所在于徐州,个人只决断军旅之事,其余一切事务皆委托判官张傪处理。
张傪为政精明,处理事务十分自如。
诸将事奉张傪,如同事奉李光弼,因此军中整肃,东夏得以安宁。
李光弼虽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却遭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嫉妒陷害,因此心寒。
宝应二年吐蕃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出逃陕州,先是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行在,李光弼害怕遭到鱼朝恩陷害,拖延未去,这才临危启用郭子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代宗返回长安后,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
李光弼再借故诏书未至推辞,率军回徐州收取租赋。
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故此二人也是英雄相惜。
闪回结束。
代宗听罢郭子仪之奏,慨叹良久,乃下诏征召李光弼入朝,叙功论赏。
奈何李光弼却犹如惊弓之鸟一般,惟恐是鱼朝恩欲召自己,入京加以谋害,始终停滞徐州,不敢入朝。
部将田神功见大帅如此胆怯,此后言辞之间便有不恭之态,并常伴以冷言冷语。
李光弼因而自觉很不得志,颇感耻辱惭愧,竟致忧郁成疾,于广德二年七月十四日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代宗闻报甚为叹息,为其辍朝三日,遣使吊恤其母,追赠太保,谥号武穆。
出葬之日,又命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
镜头转换,按下李光弼,复说另一平叛功臣仆固怀恩。
在七年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
早在奉命出使回纥借兵之时,唐肃宗李亨所允和亲公主,其实便是仆固怀恩之女光亲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