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匡胤正与赵普商议著要事,眉头紧锁,时不时敲击著案几。
“陛下,吕事中求见。”內侍轻声稟报。
“吕余庆”赵匡胤愣了一下,隨即道:“让他进来。”
片刻后,吕余庆快步走入殿中,躬身行礼:“臣吕余庆,参见陛下。”
“何须多礼。”赵匡胤摆摆手,“朕记得你不是在主持开封府试,怎地这个时候来见朕”
吕余庆起身,脸上带著难掩的喜色:“陛下,臣在府试中发现一篇极佳的策论,特来呈给陛下一观。”
说著,他伸手从怀中拿出陈书文的试卷,双手奉上。
內侍接过,转呈给赵匡胤。
赵匡胤接过试卷,漫不经心的展开,目光刚扫过开头一行,便微微一怔,坐直了身子,神情渐渐变得专注起来。
一旁的赵普见状,也好奇地凑了过去。
殿內一时寂静无声,只有赵匡胤翻动试卷的轻微声响。
吕余庆站在一旁,屏息凝神,心中既期待又忐忑。
他跟隨赵匡胤多年,深知陛下虽出身行伍,却极重文才,且善於发现人才。
陈书文那篇策论,对五朝乱局的剖析可谓是一针见血,想必应该能入陛下法眼。
但令他忐忑的是,陈书文在策论中极其大胆的用了“君臣失德”四个字,不知陛下看了之后会不会不喜。
毕竟……
“臣忘其分,则恃兵权而废立由己,君臣失德……”
果不其然,赵匡胤看到这里的时候,眉头微微一挑,轻笑一声:“是在说朕吗”
天下谁不知道,他赵匡胤就是借著手里的兵权,废了小皇帝柴宗训,自立为帝。
这人倒当真敢写吶!
“陛下明鑑!此子虽言论胆大,但……”吕余庆见状,刚准备开口替陈书文求情,却见赵匡胤笑著摆摆手。
“不必多说,朕岂是那般小心眼之人”
“况且此子所言,倒也句句属实,朕不会怪罪。”
他知道吕余庆有爱才之心,但他岂是那种小肚量的君王
他自认做不到唐太宗李世民那般洒脱豁然,但也不至於没有容人之量。
况且那句“收兵权於宸极,立忠节之纲”倒也写的深得他心。
“此子所言,当真是一针见血!”赵普眼中也闪过一丝精光。
吕余庆见状,心中大定,连忙说道:“陛下,赵大人,作出此文之人名为陈书文,今年方才十四,实乃神童也!”
“十四岁”
赵普和赵匡胤同时愣住,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这般见识,这般笔力,竟出自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之手
赵匡胤沉吟片刻,缓缓摇头:“文章写的確实不错,对五朝之乱局剖析的也颇为透彻,只是……”
他话锋一转,接著道:“此子虽有才华,但毕竟年少,未经世事打磨,文中所言,难免略显空泛,且无具体实措。”
一旁的赵普也不禁点点头。
十四岁写出这种文章,確实大才,但年龄也是一种局限。
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