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
若他不死,他怎不能与『唐宗』並列
同样的,他不可能不吸取五代的教训。
即『守內虚外』与『守外虚內』两大政策方向。
陈云崢先是在宣纸上,写下了『守內虚外』这四个大字。
五代中,朱友文,李从容,石重贵,甚至柴荣等等,都是凭藉『守內虚外』这个政策,也就是所谓的亲王京尹制度,来登上的帝位。
可问题是。
他们守住了帝位吗
能登却不能守,那如此制度,还要之何用呢
甚至包括柴荣,若不是他本人確实够猛,加上魏仁浦,赵匡胤等人拼死力保,高平一战,大周早亡了!
所以作为从那个时代经歷过来的人,赵匡胤怎么会不知道这个弊端
况且,任何一个经歷过乱世的人都知道,作为帝王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兵权!这也是陈云崢所说的『霸道』!
自古以来,成大业者,无非王、霸两道。
而乱世之中,霸道为先!
何为霸道简而概之,兵权者也!
可赵匡胤从头至尾,给过赵二兵权吗
相反,他给自己儿子的职位都是什么
贵州防御使,山南西道节度使……虽是虚职,却是武官,而后德昭两次隨军,种种的种种,是为了什么
“军中威望,资歷。”
陈云崢紧皱眉头,在宣纸上写下这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
这也是为什么,在后面军队愿意拥立赵德昭为帝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占据大多数的,必定是赵匡胤的余威,但赵德昭若真毫无能力和威望,眾將又岂会那般,试图再上演一次黄袍加身
所以,赵匡胤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將『亲王京尹』四个字,作为继承人制度。
他想的是一直是『守外虚內』!
这也就解释通了,他一个对兵权如此敏感的人,为何还安排了十四员悍將镇守边疆,又试图迁都等等行为……
陈云崢在心里,缓缓地將所有的事情,连成一条一条线。
赵大杯酒释兵权,改革禁军,將全国精锐之师齐握京城,而后启用潘美,曹彬等新生代战將,先南后北,近乎统一中原。
弟弟主內,他主外,兄弟齐心打造一个太平王朝,直追盛汉,再將其託付於德昭之手。
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毫无防备的弟弟赵二逐渐做大,展露了野心,於是赵大开始试图迁都,一方面是早已定好的计划,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削弱赵二在京城的羽翼。
很遗憾,失败了。
而那一次,也彻底让赵大知道,原来自己弟弟的势力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於是,他警觉了,试图扶持光美与赵二对抗,与此同时,在灭了南唐仅仅半年后,就悍然发动了北伐!
他要一场大胜!
將自己的威望,提到一个辉煌的,时人不可企及的顶点!
然后就可以……
压制整个官场!
如果北伐成功,他的功业將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