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汝为何而来』,李守节那时便惶恐的解释了一堆,称绝无反叛之心。
如今献城投降,倒也算情理之中。
只是,子终不类父吶……
“汝父已自焚,罪不及你。”赵匡胤道:“朕赦你无罪,且念你献城有功,特授你单州团练使,即刻赴任。”
李筠,多年共事,朕已仁尽义尽。
李守节愣了一下,显然没有想到会如此顺利,连忙叩首:“谢陛下不杀之恩!”
祖祠空间里,陈云崢借著陈守义的视角看到了这一幕,忍不住唏嘘一嘆。
如同先前赵匡胤得知李筠派人给后周大將,现大宋重臣李谷送了五十万贯钱一般。
若换做任何一位帝王,恐怕都容忍不了这种『通敌叛国』之人,但赵匡胤却是一笑了之。
而这样的例子,在赵匡胤的一生中,比比皆是。
这可能就是赵匡胤与其他开国帝王,最不同的一面吧。
他比旁人更懂人性,更懂游戏规则。
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私心,就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做出某些投机行为。
对他来说,只要臣下不威胁到皇位这根敏感线,便都可听之任之。
正是因为赵匡胤懂得这些东西,所以他並不极端,没有曹操的『寧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梟雄气质,
也没有汉朝『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唯我独尊的极端思想。
这也是为何,他所建立的大宋王朝,是整个中国帝制王朝中,最能承认个人私心私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使人性能得到较为充分展现的一个王朝。
也是为何,他会放任赵光义做大,甚至察觉到后者野心时,他兵权在手,却未曾想过下死手的原因。
在他眼里,那是亲弟弟,而非『皇弟』。
歷史上,他可能比不上秦皇,汉武,唐宗那样宏伟。
但他,更像一个人。
……
平叛李筠之战彻底落幕,赵匡胤当即不愿久留,安顿好上党之后,便开始班师回朝。
而京城里,赵光义从陈书文口中得知,赵匡胤將班师回朝时,却是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