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有没有一种可能,孔子真的是伏尔泰的偶像,只不过你们不知道罢了,刚刚两人出场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现在算是能确定了!”
“这.....这可就太戏剧化了,这约翰选了半天,还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容,结果选出来的人物是赵鸿选择人才的粉丝,这......”
其实这一幕不管是夏国的观众还是国外的观众都没有想到,不过夏国的观众自然是开怀大笑。
孔子面对伏尔泰的请教,并没有拒绝,他并不排斥教导这些异族人。
“你所需要的应该是中庸。”
“中庸者,非平庸、折中之谓,乃执两用中,追求万事万物之平衡与和谐,中庸之道,乃为人处世之至理也。”
“观夫世间诸事,过犹不及,行事若过度激进,易致混乱。若过于保守,则难以前进。”
“能守中庸者,可应万变,内心安宁,亦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此乃大道也。”
孔子的意思就是,这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平衡点,最关键的是抓住那个平衡点,不应该偏激,无论是往哪边偏激。
这就是夏国非常重要的中庸思想,但很多人将中庸二字理解为平庸,懦弱,这是完完全全的误解。
“中庸么......”
伏尔泰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其中要求是否太过过激。
“您的意思是,为了能让我的思想传播出去,我应该不那么过激,去掉我思想中那些极端的方面?”
“非也!”孔子淡然的说道:“所谓中庸,是要将你的思想去适应社会,然后再去改变社会,想要成为思想的主流,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
“你需要做的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寻找平衡点,而根据时代的不同,有些极端的思想却能符合实际。”
“我明白了。”
伏尔泰站起身来,向空中示意道:“这一场,是我输了!”
赵鸿看到这里笑着摇了摇头,对方选出的是伏尔泰,而他选出的是孔子,这是一场胜负早就注定的对决。
对决已经结束,摄像头应该已经转向了这场对决的胜利者,也就是他和孔子,那么他也应该说些什么了。
虽然资治通鉴当中有关于孔子的记载,但是他还是需要简单的提几句的。
“孔丘,字仲尼,被尊称为孔子,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是他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从这之后,夏国几乎所有的文人,包括王阳明等人都是儒学门生,他们的思想理念都是依托在儒学发展的。”
“我们夏国有文武双庙,武庙最主要的那一位是姜子牙,而文庙的主祭则是孔子,意思为这两位是我们夏国开创文武的重要人物。”
经过赵鸿的介绍,观众们对于孔子的地位更加重视了,之前虽然资治通鉴当中有孔子的记载,但是那上面并未大肆提及孔子的地位和对夏国的影响,而是以第三方的视角记录孔子的事迹和思想。
而赵鸿则是以一个夏国人的身份去讲述孔子的地位,这样夏国的领主们如果有机会见到孔子的选项,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
事实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