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到高桥乡。
只要工作,每天就三顿管饱,而且还可以拿一份粮食回家。
消息一传出,那些灾民纷纷雀跃不已,都希望太子妃能挑中他们去高桥乡。
往高桥乡分流了一批人,剩下的就是一些妇孺和儿童。如果有孤儿,修罗就直接将孤儿送到慈幼局接收。
将孤儿分流走,剩下的就全部是老人和妇女了。
女人们如果有劳动能力的,就送到慈幼局里开办的编织作坊里。如果稍微会算帐的,或者长相标致一些的,就送到家乐福里培训一下,准备做店员。
如果没有什么工作能力的,修罗也没让这些人闲着。她找到刘重照要了一条手令,在京城外给流民立了一个棚户区。
在这个区域里,流民可以自己盖房子,盖好房子之后可以居住,但没有永久权,官府随时可以收走。
那些没有什么工作能力的妇女,修罗就让她们盖房子。只要肯盖房子或者在这个区域里打扫卫生,就可以一天供应两餐。
剩下的老人们没有什么行动能力,每天呆在城外等着粥棚里施粥。这些人体弱,也没有什么攻击能力。
修罗也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慈幼局编织作坊里会送来一些易加工的小件,或者是送来一些原材料,让老人挑出可用的。
这些老人做些缝缝补补挑挑捡捡的工作,一天也能混上一顿或者两顿饱饭。
而且,慈幼局只用极小的代价,就招收了几百名免费的劳力,算得上双羸。
在京兆府的官员们看来一场很严重的流民事件,经过了修罗三道命令后,就变得轻松容易起来。
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为了能吃上一口饭,很多人都会想出许多办法。
修罗每隔十天就会巡视一次灾民的棚户区,保证这里不会出太大的乱子。
今天,又是她照例在棚户们区巡视的时候。
只是,今天的棚户区里看起来气氛有些异常,这里的女人们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有些关切地瞧着一个用茅草盖起来地窝棚。
“你们,在看什么?”修罗并没有表露身份,也没有带很多人,加之她只是穿了一件很普通的衣服,所以这些妇女们也只是认为这是一个稍稍有点钱的人。
一个女人头也不回:“在等三丫生孩子。”
另一个老年的妇人面上带着喜气:“三丫有福气啊,咱们这群人也有福气啊。这孩子又是咱们棚户区里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预示着咱们有一个好兆头。”
女人生孩子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难得的却是这孩子是在逃亡的路上怀上的,又陪着他们从山东一路逃到长安,经历了无数的危险。
如今安然在长安城外降生了,预示着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苦,全变成了新生的喜悦。
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喜悦。
流民们感同身受。
所以他们今天没做活,自发地围到三丫的地窝棚前,等着孩子降生。
修罗的目光不由得也往地窝棚里看去。
哇——
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响彻在棚户区上空。
这时,一个精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