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希亚·拉博夫他们,不仅要抓住角度,对着空气表演,在拍摄躲避机器人攻击的镜头时,需要准确地在预定时间内跑到指定位置,否则就可能被“爆炸”产生的烟尘和碎片波及。
所以在演出时,肢体和表情控制难免有些顾此失彼。
就像之后希亚·拉博夫在回忆里常提到的:“每次拍摄前,我都会反复熟悉路线,在脑海里模拟无数次可能发生的情况。”
如今的林枫,满脑子都是想着铁疙瘩之间的战斗,连近在咫尺的NTL新电影上映都没有关注。
2006年3月24日,星期五。
这部林枫提供创意,雅各布找人拍摄10天,花费不足10万美元的伪记录电影《灵动:鬼影实录》,经过圣巴巴拉和丹尼斯电影节的展映,如今开始在北美开启点映之旅。
此次的《灵动:鬼影实录》的宣发,伊莎贝拉又又没有走寻常路,而是玩了一手“恐惧心理+社交裂变”的宣发组合。
也就是让观众将恐怖体验转化为社交货币,让观众成为“共谋者”主动传播,利用社交媒体低成本触达核心受众,以真实感取代工业化特效。
在电影的初期,仅在电影节,大学城午夜场等小范围放映,制造稀缺性。
同时,在预告片中,放弃传统电影画面,而通过这些小范围的放映场景,转而展示影院观众的尖叫、捂眼等的真实惊恐反应,以真实恐惧感激发好奇心。
在这里,NTL还玩了个花活,那就是通过近期新崛起的社交网站Facebook发起投票活动。
承诺“若超过100万人要求上映,则扩大放映范围”。
观众可在地图上标注希望影片上映的地区,让观众成为宣传节点,通过观众需求驱动逐步扩大院线,形成未映先热的舆论场。
这也是伊莎贝拉那个小妮子想出来的邪修招数,好像叫什么观众主导上映的“滚雪球效应”。
别说,效果还真不错,首周即引发大规模参与,影院从最初的12家影院开始迅速扩展,几乎每周都会在观众们的要求下,扩大放映规模。
上映第一天,由于互动才刚刚开始,电影消耗的只是前期宣发以及电影节上积累的人气,所以,在只有12家影院的前提下,单馆票房只有3012美元。
这对于一部点映的电影来说,并不算高。
甚至在前6天单馆票房都不尽如人意。
可是,随着在脸书上的活动慢慢传播开来,同时,滚雪球效应也开始逐渐显现,到了第二周的周四,NTL在将放映范围扩展至其他州,影院数量由12家增加至33家后,情况悄悄发生了变化。
还未到周末,只是周四时,《灵动:鬼影实录》的单馆票房就增长到了4492美元,单日票房也拿到了14.8万美元。
之后的周五、周六更是不断增长。
周五单馆达到6166美元,周六的单馆成绩更是突破七千,达到7069美元。
这两天的单日票房也都纷纷突破20万美元。
这个成绩自然与NTL之前发行的电影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这样的趋势正是院线所看中的,排片自然也就不会吝啬。
要不是之前NTL在宣传时,已经说了,扩大与否要以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