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丞五十两、主簿四十两、典史三十两,其他的吏员每年十两,具体的章程本官会再拟定。”
张桥、王潇等人听了杨帆的话,皆是面露喜色。
他们每年的俸禄虽然相较普通百姓是高,但花费也多,若是能得这养廉银,也是一笔不小的横财。
张桥、王潇,以及众吏员对杨帆的畏惧与怨气,瞬间烟消云散,连说话都底气足了不少,多了几分真诚。
朱棣、王图在一旁作陪,静静地看着,不禁感慨杨帆的手段之厉害,一打一拉,一天时间内,就将这晋江县的官员,整治得有模有样。
宴席后,众人散去,杨帆回到了后院。
这里已经被收拾完毕,由随行的护卫接管,道衍和尚正在廊下,围着一小火炉翻阅卷宗。
“道衍大师,一路舟车劳顿,您不休息休息么?”
杨帆领着朱棣落座,二人一身酒气,喝了不少的酒。
姚广孝轻声说道:“贫僧坐在车里也不费什么力气,并不累,不过贫僧听说,大人要设置养廉银,此举虽好,能为大人快速收拢晋江县官员的心,可是晋江县的府库……”
姚广孝简单地看来一下晋江县的府库与收支情况,发现晋江县的财政收入极差,都快入不敷出了,别说发养廉银,很多必要的支出,如修缮道路、维护驿站等的钱都不够。
朱棣凑过去,好奇地说道:“都说江南之地富庶,沿海也有钱,怎么这晋江县穷成这样?”
杨帆微微眯起眼睛,说道:“黄册编写还在推行,就算编写完了,却没有响应的税收改革,怎么可能有钱?再加上泉州市舶司无法收取太多的税银支援泉州这些穷县,长此以往,恶性循环罢了。”
姚广孝深以为然,道:“所以要治理晋江县,需先解决银两的问题,有了钱,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不过,大人要动他人的财路,阻力恐怕不小啊。”
杨帆仰面而笑,说道:“这天下哪有好办的事情?越难我越要去做,看看这泉州本地的官员,是不是真能翻了天!”
杨帆暴打县丞沈诺,并要给官员发养廉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晋江县。
人们对杨帆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杨帆是刚正不阿的好官,敢惩治犯错的下属。
有人说,杨帆与之前的那些知县没什么区别,官员的俸禄还不够高么?还要增加作甚?
无论评价时好时坏,杨帆的名声是传出去了,也让不关心政事的百姓们,对他有了些了解。
翌日,府衙。
一大清早,杨帆就派王图出去,摸底整个晋江县的情况,做情报王图是专业的,不用杨帆费心。
然后杨帆聚集了张桥、王潇,以及五名县里面有实权的吏员,开始与他们商议晋江县的“生财之道”。
“昨夜,本官与幕僚商讨到了后半夜,拟定出一份‘摊丁入亩’的税收改革章程,诸位都好好看一看。”
杨帆将文书分发给了张桥、王潇等,笑呵呵地说道:“若是此法能顺利实施,我晋江县的税收,将有飞跃的提升啊,你们看看,有什么意见都说说。”
张桥等翻阅了一番,面面相觑。
摊丁入亩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