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减少‘军户参军五丁’方可考取功名,以及设立官员监督军官防止贪墨军户粮饷等建议,都颇有道理。”
李文忠一站出来,立刻有不少的官员暗暗点头。
然而李文忠刚说完,就有一人反对,御史大夫陈宁站了出来。
“曹国公所言未免太草率了,这军务改革要单独设立一监察机构,所涉及的官员数量太大,且杨帆觉得这监察机构要独立于六部,甚至还不受中书省节制。”
陈宁露出一脸的忧虑之色,道:“请问曹国公,这新的监察机构既然没有约束,您怎么保证它不会内部腐败成风?与各级将官勾结?到时候他们沆瀣一气,压榨军户,岂不是本末倒置?”
李文忠冷哼一声,说道:“军中的事情,陈大人一个文官怎么懂得?吾觉得杨大人的建议每一条都切中要害,若是能实行下去,对于军户来说,将是一个绝好的消息!”
陈宁倒是没有生气,而是笑吟吟地说道:“曹国公此言差矣,下官虽然是文官,但无论文武都逃不开人性,杨帆的改革措施太过于激进,若是强行实施,恐怕会产生逆反,到时候军中生乱怎么办?”
李文忠与陈宁辩论了一会儿,谁都说服不了谁,只能各自偃旗息鼓。
朱元璋目光转了一圈,落在了胡惟庸的身上,问道:“胡相,你怎么看?”
胡惟庸被点了名,不慌不忙地走出来,说道:“陛下,大明是陛下您建立的,这军中的制度也都来自陛下您,臣不懂军务,但是臣知道,陛下英明神武怎会错?故这军务制度不应该做变革,若是变了,岂不是向天下人说,陛下有错?”
说着,胡惟庸更是遥遥指着北面,道““残元还在北边威胁我大明的边境,这个时候,亦稳不亦变化,所以臣觉得为了大明,为了陛下您的威严,还是不做任何变革的好。”
朱元璋笑了笑,有些调侃地说道:“胡相过谦了,咱看你对军务也说得头头是道嘛,以后有什么话就得说,别藏着掖着。”
随即,他笑呵呵地让胡惟庸退下,继续询问群臣。
就这样,又有两个朝臣站出来,反对军务改革,这样一看,赞成改革的人数落了下风。
就在胡惟庸洋洋得意的时候,镇国将军、五军都督府同知沐英,站了出来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群臣的目光都望向了沐英,这位镇国将军可是很少在朝堂上开口,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让沐英尽管说。
“臣认为,这军务改革之法由杨帆杨大人提出来,他人在顺天府,而顺天府最近又闹出了白莲教之乱,为何不让杨大人到京城来,想来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顺天府的情况。”
顿了顿,沐英继续说道:“让杨大人入京城,与朝中文武官员辩论,谁能说服谁,谁说得有理,自然一目了然!”
朱元璋闻言抚须而笑,道:“入京论理?哈哈哈哈,倒也有些意思。”接着,他环视群臣,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杨帆的那张嘴有多厉害,在场许多人都体会过,不过这一次,胡惟庸却成竹在胸。
为何?
以往杨帆都是借着一个“理”字,站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