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帆对着奉天殿的方向,拱手行礼道:“毛大哥,请你回去禀告陛下,就说这几日照常商议迁都的事情,就算诸位大人反对,商议不出一个章程来,也要商议,不止早朝要商议,还得将此事闹得满城都知道,整个应天的百姓都知道。”
毛骧纳闷,问道:“这又是为何?若是全城百姓都知道了,到时候阻力会更大,若是有心人煽动,不!到时候李大人站出来,百姓也会跟着云集响应,那迁都之事岂不是没戏了?”
杨帆揽住毛骧的肩膀,道:“毛大哥,对付李大人吾手到擒来,只需一招就可令他站在我们这边,坚定地支持迁都。”
毛骧扑哧一声笑了,说道:“杨老弟别与我开玩笑,李靖老大人那脾气,你要是告诉他是你主张的迁都,小心他真抱着你‘同归于尽’。”
杨帆信心满满,说道:“十日之内,这迁都一事,我一定解决,请陛下按照我说的照常商议就好,其他的交给我,若是解不开陛下这难题,我杨帆提头去见。”
毛骧见状只好说道:“好,那愚兄就原话传达,不过杨老弟,你可千万认真着点,迁都关乎我大明的国运与未来百年,不可失败。”
杨帆好说歹说才将毛骧送走。
不怪毛骧不相信杨帆,十日,要说服满朝文武与应天城的百姓,除非杨帆是神仙。
朱元璋欲迁都,消息从宫中传到了应天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从秦楼楚馆到酒楼瓦舍,到处都是议论此事的。
当百姓听说钦天监的李靖极力反对后,便觉得的确不该迁都。
一来破坏风水动摇大明的国运,二来都城迁移,应天城的地位也就下降了,至于这两点原因在他们心中,到底哪一个更重,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三日后,黄昏。
杨帆与纪纲漫步在锦衣卫衙门,纪纲正在与杨帆说着今日朝堂的情况。
“大人,情况不乐观,除了魏国公,还有信国公支持之外,其他的大臣们大多不支持,还有部分中立,待下个月信国公归乡,这……这朝中恐怕只剩下大人您,还有魏国公愿意迁都了。”
杨帆背着手,笑呵呵地说道:“没什么奇怪的,这些大臣在应天有家有业,待得好好的,谁愿意千里迢迢折腾一趟呢?纪纲,晚一点你派人去本官府上取药。”
取药?
纪纲微微一怔,道:“大人,属下没病为何要给属下药?”
杨帆微微一笑,道:“今日有来自辽东的故友,到了我府上,你之前受了鞭刑,恐伤及筋骨,吕先生精于此道,我让故友来应天之前,去先生那里求了药,你按时服用可祛除暗疾,省得老来受罪。”
纪纲因追捕崔郾的时候,误杀了一个无辜百姓,后经过审理受了鞭刑。
此事纪纲都快忘了,没想到杨帆却记得他受伤,纪纲当即停下脚步,眼眶通红,强忍着泪水,单膝跪地道:“大人对属下的恩情,属下没齿难忘!”
纪纲在锦衣卫衙门当差时间不短,锦衣卫里面的气氛严肃,冷冽,上司从未关心过他们这些下属。
杨帆扶着纪纲站起来,道:“那件事你受了委屈,但你的性子也要收敛点,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