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站在武英殿的前,眺望云霞,道:“金刚理来信,称倭国南朝形势不容乐观,虽有我大明的暗中支持,但颓败之势头难以抑制,短则两年长则三年,南朝恐有覆灭的危险。”
朱标眉头微蹙,一言不发,魏国公徐达、梁国公蓝玉也是各怀心思。
片刻后蓝玉说道:“陛下,倭国不过弹丸之地,无论南朝是否存在,都影响不了我大明取倭国,所以臣认为还是继续以援助的方式支持南朝,不能影响我大明既定的战略。”
朱元璋已经敲定蓝玉为明军北征的大将,蓝玉极为重视,铆足了劲儿要建功。
魏国公徐达咳嗽一声,慢条斯理地说道:“倭国人口不少,战力不俗,每年肆虐东南的倭寇之患就是例子,若让倭国南北朝合为一体,将来我大明进攻倭国,要耗费的力气不知要增加多少。”
徐达斑白的眉毛抖了抖,道:“陛下,老臣认为倭国不能不管,恐怕我大明征伐的脚步要加快了,辽东那边也要提前行动,配合我大军北征。”
计划没有变化快,世事不可能都按照计划好的行进。
倭国的局势变化,使得大明的战略也发生了转变,朱皇帝沉吟片刻,问朱标道:“太子的意思呢?”
朱标眉头紧锁,说道:“父皇,儿臣觉得提前动兵北伐可以,但是最好先与杨先生沟通一下,看一看他那边的情况究竟怎么样,是否能配合我大军北征。”
“永安都司内部落繁杂,情况复杂,而朝廷远离辽东情况定不如杨先生了解,先问一问他,若是那边亦能提前动手,正好两路大军联手。”
蓝玉撇了撇嘴,显然他依旧觉得倭国不成问题,更不应该为了一个倭国,就修改北伐的时间。
练兵、备战,筹集粮饷等都要靠时间,越晚动身准备的就越充分,胜算也就越大。
蓝玉与杨帆打的一样的心思,都希望能迅速结束战争,一举打垮瓦剌、鞑靼。
朱皇帝微微颔首,道:“也好,送一封书信去辽东,问一问杨帆的意思。”
应天的书信送到辽东,转眼就到了六月。
辽东,辽阳城。
收到朱元璋来信后,杨帆第一时间召集亲信议事,李景隆、瞿能、沈炼、刘琏、夏元吉皆有参与。
议事厅内,杨帆将信件传阅于众人,李景隆率先表态,道:“大人,倭国要打,但是我辽东也有事情要办,当前不宜打乱计划,我认为可如实禀报陛下,暂缓出征蒙古,按原计划就好。”
瞿能却摇了摇头,说道:“李大人,陛下亲自写书信到辽东,肯定是有出兵之意,就这么回绝了陛下恐怕不妥。”
李景隆看了瞿能一眼,反驳道:“打仗不是儿戏,当前动手的确不是最好的时机,怎么能因陛下的心意就不说实话?瞿大人,这可不像你的作风。”
杨帆挥挥手,让二人不要再争辩,问刘琏:“刘大人,当前府库中的军粮可还充足?”
刘琏想了想,说道:“充足,大军出征蒙古的话,可支撑七个月到八个月。”
七个月到八个月?杨帆心中暗叹口气,看来时间的确紧迫了些,辽东还未彻底恢复元气。
他沉吟片刻看向夏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