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说一说原因,杨士奇也不客气,将他的忧虑讲出来。
其一,各部落的人鱼龙混杂,而内迁之后又将其拆解到了辽东各地,多者成百上千,少的也有十几人、几十人,他们分散后固然不好形成合力,但给辽东承宣布政使司的管理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其二,各部落的人在不少大明百姓眼中,那就是蛮夷,分散杂居容易产生各种矛盾,若矛盾越闹越大,仇恨积压深了,未来就有爆发民乱的可能,给辽东埋下了祸根。
其三,辽东的汉人数量还是太少了,虽然朱元璋曾经迁移百姓过来,且这些年辽东发展不错,吸引了很多人来定居,但人口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汉民乃大明之根骨,乃大明之主干,主干不强如何稳得住局势?
杨帆看着杨士奇,现在的杨士奇还未到达未来内阁首辅那般老辣,但他观察局势,洞悉事情真相的才能已经开始显露,杨帆对此很是满意。
杨帆想了想,说道:“士奇,本官强行让各部落内迁,固然会产生你所说的前两点弊端,但对于未来百年的大明辽东来说,是好的。”
他指了指自己还有李景隆,道:“人力有时而尽,人的寿命也由上天注定,大明开国的能臣良将终有走的一天,不可将这麻烦事留给后人,本官,从不相信后人的智慧。”
“编户齐民,将那些部落彻底消化,趁着我辽东兵强马壮,再对那些部落首领的子嗣行教化之事,让他们彻底成为我大明的汉民,只要有三五十年时间,辽东无忧矣!”
至于杨士奇说的第三点,杨帆入京述职也是为了此事,他会向朱皇帝进言,再迁移百姓到辽东,充盈辽东的人口,而永安都司,辽东也会陆续迁徙人口过去,将原本那些部落生活的区域占据。
杨士奇听完杨帆的打算,佩服得五体投地,道:“杨大人深谋远虑,士奇远远不能及,士奇佩服!”
杨帆仰面而笑,道:“休要妄自菲薄,你有前面的那些见识,已经不俗。”
他们正说着,马车外忽然传来王图的声音,“大人,太子殿下来信,请您过目!”
朱标来信?
杨帆微微一怔,叫王图将信件送进来,待拆开一看,原来是朱标与杨帆说起了琼州府请开琼州市舶司的事情。
朱皇帝想要等杨帆到了应天听听他的意见,朱标来信,让杨帆先做个准备,好好想想此事。
杨帆索性也不下棋了,与李景隆、杨士奇就这件事谈论起来,李景隆的态度很明确,他觉得大明已经有了市舶司,且这些年收入都不错,尤其是泉州府那边早些年杨帆过去整治了一番。
既然这些市舶司情况良好,不妨在琼州府也开一市舶司,谁会嫌弃钱多呢?
杨帆并未凭借李景隆的意见,而是看向杨士奇,杨士奇想了想,说道:“士奇觉得,开市舶司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朝廷海贸与民间海贸的关系。”
杨帆闻言神情微微一动,道:“士奇继续说,为何要平衡朝廷海贸与民间海贸的关系。”
洪武年间,由于倭国南北朝战事频发,大量的倭寇横行于海上,进攻大明的沿海地区,泉州市舶司因此遭遇过重创,其他的村镇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