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自然也是有事相求。”
汤和的长子当初随着傅友德征云南,死于军中,如今汤和的后人便是其长孙汤昱,汤和对汤昱可谓掏心掏肺,为了孙子的前程,甚至从老家搬到了京城。
耿瓛送来这幅画,汤和自然明白了他的意思,道:“老夫与你父亲是故交,有什么事情,你直说就好。”
耿瓛向汤和行了一礼,说道:“晚辈想请信国公出面,在朝会上支持北伐!”
汤和的眉毛微微一蹙,说道:“好啊,你们在朝堂上,闹腾的应天不安宁,如今竟然将火烧到了老夫的府上?来人,送客!”
耿瓛闻言,急声说道:“信国公,您难道就不想让汤昱未来承袭您的爵位么?难道您想要让信国公之位只传您一代?”
汤和的心中一动,他如何不想?这国公之位大明开国的时候只有六位,这是位极人臣的爵位,问题是汤和的长子汤鼎早逝,后辈之中又不成器,没有军功在身,这信国公的爵位恐怕难以传下去。
别看朱皇帝现在没有对功臣大开杀戒,但是对削减开国功臣的爵位,可是做得不少。
汤和挥手制住了冲来的家丁,然后目光深邃地看着耿瓛,道:“你,有办法让老夫信国公的爵位,传下去?”
杨帆与魏国公、信国公这些老臣太熟悉了,也清楚什么才能打动他们。
汤和看上去没有什么欲望,但是汤和对后代,以及对爵位的传承是有执念的,故杨帆给李景隆出的主意,就是在北伐的时候带上信国公汤和的孙子,让汤昱有军功在身。
未来杨帆征倭国,亦可让汤昱相随,只要汤昱的军功在身,未来承袭信国公爵位就有了底气。
应天,韩国公府。
当郭镇、耿瓛在尝试说服徐达、汤和的时候,李景隆正在韩国公府中做客。
韩国公李善长险之又险地从胡惟庸案中全身而退,如今常年“卧病在床”。
不过京城中的人都知道,这位韩国公的病时好时坏,有事的时候病情就会复发,没事的时候便会康复。
当李景隆喝下第三杯茶水,觉得肚子发胀的时候,韩国公府的管家出来,笑呵呵地说道:“曹国公,我家公爷今日身体不适,还请您回去吧。”
李景隆坐地稳稳当当,对老管家说道:“请你转告韩国公,就说李景隆有关乎韩国公府未来百年的大事,请韩国公见我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