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老成持重。
这些义勇虽然士气高昂,但缺乏训练,贸然出城只会徒增伤亡。
他抬头望向城头,那些义勇们仍在兴奋地交头接耳,有人甚至激动地跳了起来。
朱翊钧眉头微皱,这样的纪律性,如何抵挡凶残的倭寇?
“安静!”
朱翊钧突然一声暴喝,声音如雷贯耳。
城头上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怔怔地看着这位朝廷大员。
“倭寇将至,尔等如此喧哗,成何体统?”
朱翊钧厉声道。
“守城最重沉稳,如此浮躁,如何御敌?”
城上的义勇们面面相觑,不少人羞愧地低下头。
朱翊钧见状,语气稍缓。
“不过尔等报国之心可嘉。本官在此承诺,此战之后,凡立功者,皆赐良田十亩,编入屯垦卫,从此便是国家的人了!”
这句话如同一颗火星落入干柴,城头上先是一静,继而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大明万岁!”
“朱大人万岁!”
“我们也是国家的人了!”
欢呼声中,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匆匆赶到城头,看到这一幕,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下官平湖县令刘存义,参见朱大人。”
那官员回过神来,连忙行礼。
朱翊钧点头示意。
“刘县令,民心可用啊。”
刘存义感慨道。
“下官为官八载,从未见过如此炽烈的民心。
这...这才是大明之朝气啊!”
“大明之朝...”
朱翊钧轻声重复,嘴角露出笑意。
“说得好,这正是我大明的本义。”
平湖城头,朱翊钧负手而立,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
他眯起眼睛望向远处海天交界处,那里乌云低垂,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大人,军令已到。”
郑钦快步走来,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封的文书。
朱翊钧接过,指尖轻挑开封口,取出内中绢纸。
他的目光在字句间迅速游走,眉头渐渐锁紧。
“据守平湖,探明倭寇动向,若其攻打华亭,则从后夹击...”
他低声念出关键内容,嘴角泛起冷笑。
“朝廷这是要我们做饵啊。”
郑钦不解。
“大人何出此言?”
朱翊钧将绢纸递给他。
“倭寇若攻华亭,必先过平湖。我们在此驻守,无异于告诉倭寇——此处有兵。”
他转身指向城外那片开阔地带。
“但这次,我们不必躲在城墙后。”
手指划过空气,在三百米外停下。
“就在那里,用马车构筑防线,火枪兵列阵以待。”
郑钦顺着他的指向望去,面露忧色。
“大人,城外无险可守,若倭寇骑兵突袭...”
“倭寇无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