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
两个月后,华亭之围的阴影渐渐淡去,而金山卫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一道道沟渠纵横交错,将湿地之水引入曾经的盐碱地。改良后的耕架在田间隆隆作响,破开坚硬的土层。远处的坡地上,一排排新建的房屋整齐排列,炊烟袅袅升起。
这日清晨,朱翊钧正在检阅新到的农具,一名亲兵匆匆跑来。
“大人,杭州来报,赵士桢大人的火炮已经到了!”
朱翊钧大喜。
“多少门?”
“六十门重炮,还有一千支火枪!”
朱翊钧立即召集众人商议。
张居正提议。
“葫芦山水寨最为紧要,应优先加强。”
“正合我意。”
朱翊钧点头。
“六十门炮中,四十门运往水寨,二十门留在金山卫。火枪分发各屯垦卫所,加强自卫能力。”
刘应节主动请缨。
“下官愿负责炮台建造事宜。”
欧阳必进笑道。
“有刘将军坐镇,倭寇必不敢来犯。”
火炮运输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
朱翊钧站在新建的瞭望台上,望着远去的车队,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有了这些火炮,俞大猷的水师战力将提升数倍,沿海安全更有保障。
当最后一门火炮被安放在金山卫新建的炮台上时,朱翊钧亲自试射了一发。
震耳欲聋的炮声响彻云霄,远处的海面上激起巨大的水柱。
“好炮!”
朱翊钧赞叹道。
“赵士桢果然名不虚传!”
张居正站在一旁,意味深长地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些利器,加上屯垦卫的建立,东南沿海可保无虞矣。”
夕阳西下,朱翊钧与张居正并肩走在新建的田埂上。沟渠中的清水汩汩流淌,浸润着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远处,义勇们收工归来,歌声在暮色中飘荡。
“张阁老,您看这地,明年能种什么?”
朱翊钧问道。
张居正弯腰抓起一把土,在掌心搓了搓。
“盐分已褪去不少,可试种耐盐的大麦。待再过一年,便可种稻了。”
朱翊钧点点头,眼中带着希望的光芒。
“待到秋收时节,这里将是一片金黄。”
就在二人畅想未来之际,一名亲兵匆匆跑来。
“大人,杭州急报!”
朱翊钧接过信函,快速浏览后脸色微变。
“倭寇有异动,俞大猷的巡逻船发现舟山外海的倭寨仍在接收补给。”
张居正眉头紧锁。
“看来他们贼心不死。”
朱翊钧沉声道。
“传令各卫所加强戒备,炮台昼夜值守。另外,加快屯垦进度,务必在倭寇来犯前完成所有防御工事!”
尾张的黄昏来得格外快,夕阳的余晖将城外墓地的石碑拉出长长的影子。
织田信长站在一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