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继续建议道。
“下官以为,公廨的会审人员,应从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乃至礼部主客司中选派人手,如此才能集思广益,确保万无一失。”
杨帆听完,眼前一亮。
刘应节的这个提议,不仅考虑到了公廨的审判公正性,也为公廨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他立刻拍板道。
“此计甚妙!你且草拟一份奏疏,让刑部侍郎徐轼负责,从这几个衙门中,挑选五人。以你为主,担任大司寇,其余四人任小司寇。”
“待公廨运作顺畅后,我们还可吸纳外人,担任少卿,协助我们了解各国风土人情,如此一来,公廨便能真正做到公正无私,服众于天下。”
杨帆补充道。
刘应节听到这里,心中再无顾虑,立刻爽快地答应下来。
“下官遵命!”
然而,答应下来后,刘应节却又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