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必然会尽快返回勃固城,毕竟俞大猷的水师,或许已在勃固城外海。为了自身安危,即便亲爹,他也会舍弃,更不用说弟弟了。”
杨帆冷静地分析道。
沐朝弼虽起初怀疑,但结合过往战事中杨帆的表现,以及自身对御驾亲征风险的认知——国主失败易引发诸侯反侧、宫廷内乱,觉得杨帆的话有几分道理。
随后,杨帆表示要让一个人来介绍莽应龙的为人,唤来朱怀恩。
“朱怀恩,你上来,给沐国公介绍一下,莽应龙是何许人也。”
杨帆说道。
朱怀恩起身向沐朝弼行礼,沐朝弼见其面相、语气奇特,名字也特别,询问其身份。
“这少年,面相、语气奇特,名字也特别。杨军师,他究竟是何身份?”
在杨帆示意后,朱怀恩表明自己本名纳黎萱,是邉罗亡国太师之子。
沐朝弼闻言大惊,起身走近仔细端详,对纳黎萱颇为欣赏,连忙请他起身,还让人取来酒,与纳黎萱各饮半碗后,让他介绍莽应龙是何许人。
纳黎萱先是以亡国之人自居,称不敢议论英雄,在沐朝弼的鼓励下才开始讲述。
沐朝弼对纳黎萱这类世家子天然亲近,却对杨帆心存疑虑,两人观念迥异,沐朝弼秉持英雄创造历史的理念,而杨帆认为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天下人的合力。
杨帆让纳黎萱跟随自己,是希望他能接触普通士兵民夫,改变旧观念,以便将来复国后能理解大明变法,成为合格盟友。
纳黎萱也察觉到沐朝弼与杨帆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随后,纳黎萱谨慎地向沐朝弼讲述莽应龙的为人,提及他独断霸道、性情暴虐,兄弟子侄都对其心怀怨恨。
比如他曾霸占猛勺的夫人后又将其杀害,还对所灭小国诸侯进行屠城灭族,对邉罗国王和老臣极尽羞辱,导致多人自杀,自己也是因此才逃出勃固城。
沐朝弼听后,觉得自古英雄多霸道,同时也明白了杨帆让纳黎萱讲述的用意,是想说明莽应龙兵败后众叛亲离。
他询问纳黎萱,若拥兵五万会如何做,纳黎萱表示莽应龙虽暴虐却狡猾,有不少强援,若自己有兵,会先据城经营,多年后再吊民伐罪。
沐朝弼由此看出杨帆并非要借兵给纳黎萱,转而让杨帆说明意图。
杨帆指出,莽应龙亲征兵败,佛朗机与大明水师谈和,大势已去。
但他狡诈地出卖亲兄弟,匆匆南下是为拉拢孟人,稳住局面后便会对其他势力下手,而让猛勺坚守阿瓦只是为了拖延时间。
沐朝弼起初对“出卖兄弟”的说法存疑,认为猛勺坚守阿瓦或许可行。
杨帆解释说。
“等麓川王子思轰到后,召开土司盟会,阿瓦便可传檄而定,无需强攻。因为阿瓦守军多为受莽应龙荼毒的土司兵,未必会助猛勺坚守,甚至可能将其擒获送来。若大军打到勃固,会因名不正言不顺遭缅人拼死抵抗,难以成功。”
沐朝弼认可此说法,却担忧不进军会有损失。
杨帆表示。
“不宜深入缅国,否则会被莽应龙冠以不义之名,促使缅人团结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