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星祭祀位』。」
徐老夫子的茶杯重重落在桌上:「如果这不是伪造,而是古代守护者留下的密文,那就意味着……」他忽然压低声音,「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虢国祭祀坑,正面临盗掘风险。」会议室的气氛骤然紧张,墙上悬挂的「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横幅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我翻开随身携带的《文物保护法手册》:「根据第二十一条,任何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都属于国家所有,严禁私自挖掘。第三十七条也规定,民间收藏者发现重要文物线索,应当及时上报。」话音未落,窗外传来刺耳的警笛声——那是滨江文物稽查队的专用频率,最近三个月,他们已经捣毁了五个仿古作坊。
三、实验室里的文明拼图
午后的「国立考古实验室」充斥着化学试剂的清香,我看着林博士将青铜戈放入断层扫描仪。机械臂的蓝光在戈身上游走时,罗盘突然发出蜂鸣,二十八宿纹与扫描仪的激光束形成共振,在地面投射出立体星图。
「太神奇了。」林博士盯着检测报告,「戈身夹层内竟封存着半片竹简,碳十四检测显示属于战国时期,但墨迹是明代的。」全息屏上,竹简文字被AI逐字解析:「『虢国宗庙祭器十二,藏于商星之野,若遇乱世,分器而护,使文明不绝』——这直接关联到历史上的『虢国祭器散落之谜』!」
陈女士指着竹简末尾的朱砂印:「这个『守藏史』印戳,是周代管理王室典籍的官职,没想到会在战国竹简上出现。更妙的是……」她调出青铜戈的光谱数据,「现代检测技术与古代密文系统产生了共振,就像用数码相机还原青铜器的范铸流程。」
我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塞给我的玉简,急忙从保险柜取出。当玉简靠近青铜戈时,罗盘的光谱仪自动融合两者数据,在屏幕上拼出完整的殷墟平面图——在「心宿二」对应的方位,一个从未记载过的祭祀坑正在闪烁青铜特有的光谱反应。
「必须立即上报。」徐老夫子掏出手机联系文物局,「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八条,对于可能遭受破坏的古文化遗址,应迅速组织保护性发掘。小江,你师父若泉下有知,一定会为你骄傲。」他的话让我眼眶发热,仿佛看见师父站在实验室门口,笑着说:「真正的鉴宝人,要让文物的故事照亮未来。」
四、密语背后的守护长歌
三天后,当我在社区给孩子们讲解青铜戈的故事时,手机弹出新闻推送:「陕甘交界发现疑似虢国祭祀坑,出土文物均带有『守』字密文」。视频里,考古队员正用3d扫描仪记录现场,镜头扫过一件青铜鼎,鼎腹内壁的铭文清晰可见:「后世子孙,若见此器,当知文物非私产,乃文明之舟。」
「同学们看,这件青铜戈上的『守』字,不是简单的守护,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我举起复制品,阳光穿过戈身的云雷纹,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器物上留下印记,就像接力赛一样传递守护的责任。」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提问:「哥哥,你说的『天眼』,是不是就是看懂这些密码的能力呀?」我摸着腕间的罗盘笑了:「对,『天眼』不是神奇的魔法,而是认真研究每一道纹路、每一种工艺的耐心,是让文物告诉我们过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