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活了过来一般,笔画开始微微扭曲、重组,渐渐变成了他能看懂的简体汉字!
陈轩猛地睁大了眼睛,呼吸都停滞了一瞬。他抬起头,看向苏晴和小林,发现两人正一脸疑惑地看着他,显然没有看到这神奇的一幕。他立刻明白过来,这是青铜三目佩与玄山氏文书之间的共鸣,只有佩戴三目佩的自己才能看懂这些文字。
“能看懂吗?”苏晴见他神色变幻,忍不住问道。
陈轩定了定神,压下心头的震撼,点了点头:“能看懂一些,这是玄山氏先祖的手札,记录的是鉴宝心得。”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文书上,那些由古文字转化而来的汉字,此刻正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
“鉴玉者,先观其气。真玉有灵,触之温润,其气如泉,连绵不绝;伪玉无魂,触之冰凉,其气如雾,散而不聚。昔年于蓝田见一玉璧,外覆朱砂,内藏裂纹,商贾以蜡填之,欲充古玉。吾以指尖探其气,觉其散而不凝,知是伪作,遂点破之……”
一段关于鉴别古玉的心得,字字句句都透着朴素却精准的智慧,没有晦涩的理论,只有亲身实践后的经验之谈。陈轩越看越入迷,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正站在那位玄山氏先祖身边,看着他如何凭借一双慧眼辨别真伪,如何在乱世中守护一件件珍贵的文物。
他继续往下看,第二卷文书记录的是鉴别青铜器的方法,从铜锈的颜色、质地,到纹饰的铸造工艺,再到器物的声音、重量,无一不包。其中一段提到如何辨别“假锈”,先祖用“真锈入骨,假锈浮表,以热醋浇之,真者不脱,假者立化”的方法,简单直接,却比现代很多鉴宝仪器都来得有效。
第三卷文书则记录了一些玄山氏的传承秘闻,提到玄山氏的先祖本是西周时期的“辨物官”,专门为王室鉴别贡品真伪,后来王室衰落,玄山氏便流落民间,以鉴宝为生,游走于各个朝代的都城与边陲,见过无数奇珍异宝,也经历过无数波诡云谲的纷争。文书中还提到,玄山氏的后人,需以“守护”为己任,“见伪则破,见珍则护,不以利动,不以势屈”,这十六个字,像是一道烙印,深深刻在了陈轩的心里。
“陈哥,你怎么了?”苏晴见他盯着文书一动不动,脸色变幻不定,忍不住轻轻推了他一下。
陈轩猛地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的指尖不知何时已经湿润,眼眶竟有些发热。他抬起头,看向远处连绵起伏的沙丘,那些在风沙中屹立千年的断壁残垣,此刻仿佛都变成了玄山氏先祖走过的足迹。他终于明白,自己佩戴的青铜三目佩,不仅仅是一件传承信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是跨越千年的嘱托,是守护中华文物的使命。
“没什么。”陈轩深吸一口气,将心头的激荡压下,他小心翼翼地将文书重新卷好,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密封袋里,“这些文书,是玄山氏先祖留下的鉴宝心得,也是他们的传承誓言。我们得把它们完好地带回去,这比任何文物都珍贵。”
小林和苏晴虽然听不懂文书的内容,却从陈轩的眼神里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他们点了点头,一起动手,将密封好的文书放进特制的防震背包里。风沙依旧在古城遗址中呼啸,却仿佛再也吹不散三人心中那份因发现而燃起的热意。
陈轩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