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寡人不禁忆起楚国失地的商於‘商邑’!”
闻得楚王槐所言,屈原沉默不语,然老昭阳却心急如焚。
心焦如焚的昭阳,本欲开口,却又闻楚王槐之语。
“罢了罢了,今日所言之事甚多,改日朝堂再议吧!”
言罢。
但见楚王槐转身离去,心中尽是无奈。
变法?
于楚王槐而言,于楚国变法,实乃难以行通之事。
毕竟,楚国并非他楚王的一言堂。
而是由屈景昭三家共同扶持的楚国。
变法,须得三家同意方可。
且不说屈原带头变法,单说屈氏同意的变法。
亦不论老昭阳身为屈原的老师,便代表昭氏同意的变法。
此皆绝无可能之事。
其背后缘由,实乃令人深思。
老昭阳身为楚国令尹,且为昭氏表面上的族长。
然而,变法之举,却触动诸多利益。
或会引发昭氏幕后之主不满,如此,昭阳则危矣。
况且,屈原亦非屈氏之代言人。
此外,景氏之人不在此地。
他若敢同意变法,楚国恐无明日。
景氏,景笙无论在表面还是在幕后。
皆是景氏之主。
至于屈原所在的屈氏,那就怪了。
共有三位代言人。
外内里。
何为外内里?
外,指的是屈氏在外面之代言人。
通常是代表屈氏钱袋的代言人,并且在楚国庙堂没有官职。
且还是经商,为商贾之身。
内通常是代表屈氏子弟,同时也是屈原所代表的屈氏子弟。
至于里,这才真正的代表屈氏的一言一行。
景氏景笙不在庙堂为官,却掌握楚国庙堂近三分之一的人脉。
景氏大多数子弟,皆在楚国庙堂之中。
甚至,排列前茅。
楚国三大高位,列数令尹、左徒、上柱国。
令尹,对内主持国事,发号施令,统领百官及参与重大国策制定。
左徒,和楚王共议国事并起草政令,及接待诸侯国使节,处理对外关系。
上柱国则是,保卫楚国都城的最高武官,地位仅次令尹、左徒之下,掌楚国军营大权
上柱国之位,由景氏牢牢掌握着。
………
楚王槐离去后,偌大的偏殿中,仅剩令尹昭阳与左徒屈原二人。
目睹此景,老昭阳决心教导屈原为官之要。
“为官者,心中所思所感皆为祸端,何事该言何事不该言,切不可轻言!”
昭阳转头凝视着发愣的屈原,嘴角微扬。
“心中所想应深埋心底,若宣之于口,世人皆知,便非同小可了。”
“世人所思所想,你难以洞悉,届时恐将祸从口出。”
“尤其你身为左徒,主管诸国邦交,凡事务必深思熟虑,而后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