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任何新产品的推出都要经过层层审批。
这个过程往往很漫长,但也是必须的。
“我建议你们先申请技术鉴定。”孙局长继续说道,“如果能通过省里的鉴定,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技术文件、试验报告、样机演示,还要有用户试用证明。”
沈良在心中盘算着,这些要求都不算过分,关键是要做好充分准备。
“孙局长,您看这样行不行?”陈志华提出建议,“我们先在厂里试用一段时间,积累一些数据,然后再申请鉴定。”
“这个想法不错。”孙局长赞同道,“实践出真知,有了实际使用经验,鉴定起来就更有说服力。”
就这样,小型挖掘机的命运确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良和工人们又制造了两台同样的设备,投入到钢铁厂的日常作业中。
煤场改造、废料清理、基础开挖,这些原本需要大量人工的工作,现在都交给了小型挖掘机。
效果出奇地好。
不仅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而且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精确的操作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这小东西真是个宝贝。”负责煤场的老张逢人就夸,“一天顶十几个人干活,还不知道累。”
消息很快传开,附近几家企业的负责人都跑来参观。
“能不能给我们也造一台?”一家建材厂的厂长主动找上门。
“价格怎么样?愿意出高价购买。”化工厂的采购员也表达了购买意向。
面对这些询问,陈志华都婉言谢绝了。
不是不想卖,而是不能随意扩大生产。没有相关许可证,私自制造销售是违规行为。
沈良对此倒很淡定。
他知道,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实是好事。市场需求旺盛,说明产品有竞争力,也为后续的正式推广奠定了基础。
三个月后,技术鉴定的材料准备齐全了。
详细的技术文件、完整的试验数据、用户的试用报告,还有那台表现出色的样机,一切都准备就绪。省工业厅的技术鉴定会定在了下个月的第三个周五。
沈良接到通知后,心情既兴奋又忐忑。这可是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成果,能否通过省里的权威认定,直接关系到后续的产业化进程。
“小沈,听说省里要派专家过来?”老工程师王师傅凑过来打探消息。
“嗯,十几个专家呢。”沈良点点头,“机械、液压、电气各个方面的都有。”
王师傅咂咂嘴:“这阵势不小啊,看来上面挺重视的。”
确实重视。孙局长已经提前打过招呼,这次鉴定会规格很高,不仅有省工业厅的领导,还邀请了几所重点院校的教授参加。
沈良知道,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专家们见多识广,想要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必须经得起推敲,每一项性能指标都要有充分的数据支撑。
接下来的半个月,沈良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