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旦报道出去,整个项目就会被放在聚光灯下。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就会成为笑柄。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在这个时代建立威信,为将来的更大计划做铺垫。
第一战不能败。
“老陈,你觉得咱们的技术方案可行性有多高?”
陈工想了想。
“理论上没问题,关键看材料能不能到位。”他指着图纸上的几个关键部位,“这几个地方必须用特殊钢材,普通材料肯定不行。”
“材料我已经订了,最迟一个月内到货。”
“那就没问题了。”陈工信心十足,“按照你的设计,效率至少提升30%。”
沈良心中稍安。有了陈工的确认,他对项目成功更有把握了。
第二天上午九点,记者陈志强准时到达钢铁厂。
他是个三十多岁的瘦高个,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拎着一个旧皮包。
王大海亲自到门口迎接,热情地握手寄语。
“陈记者,久仰大名啊!”
“王厂长客气了。”陈志强笑容可掬,“听说你们厂最近有个大动作,我特地来了解一下情况。”
“确实有个技术改造项目。”王大海引着他往办公楼走,“不过具体情况还得让我们技术负责人跟您介绍。”
会议室里,沈良已经准备就绪。
桌上摆着几份材料,都是事先精心准备的。
“沈工,这位是市日报的陈记者。”王大海做介绍。
沈良站起身握手。
“陈记者您好,欢迎来我们厂指导工作。”
“不敢当不敢当。”陈志强打开笔记本,“我就是想了解一下你们的新项目,听说很有创新性?”
沈良斟酌着用词。
“我们确实在进行一项技术改造,主要是提升冶炼设备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具体是什么技术?”陈志强笔尖在纸上轻点,“能介绍一下吗?”
“主要是燃烧系统的优化改进。”沈良避重就轻,“通过改变燃料配比和燃烧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这个回答很官方,但也很安全。
陈志强显然不太满意,继续追问。
“投资规模大概是多少?”
王大海抢先回答。
“总投资在十几万左右,对我们厂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
沈良暗暗点头,王大海说得很巧妙。十几万在1980年确实不算小数目,但也不至于太夸张。
“这项技术是你们自主研发的?”陈志强看向沈良。
“主要思路是我提出的,但实施过程需要全厂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沈良谦虚地说,“毕竟个人力量有限,必须依靠集体智慧。”
陈志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预计什么时候能看到效果?”
“如果一切顺利,三个月内应该能完成改造。”沈良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时间表,“到时候欢迎陈记者再来验收成果。”
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陈志强问得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