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厂区大门外陆续驶来几辆黑色轿车。
沈良早早就站在车间门口,西装革履,比平时正式了不少。
李建华也换上了最好的中山装,脸上带着紧张的笑容。
“来了!”有人喊道。
市委书记张明远从第一辆车上下来,身后跟着几位市里的领导。
沈良一眼就认出了那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人——那是冶金部的专家组组长,在业内威望极高。
“张书记好!”李建华快步迎上去。
“老李,你们厂最近搞得不错啊。”张明远拍了拍李建华的肩膀,“今天我们就是来看看你们的技术革新成果。”
专家组组长王教授环顾四周,目光锐利:“听说你们用了新的焊接工艺?”
“是的,是我们沈工负责的。”李建华赶紧介绍,“沈良,来见见王教授。”
沈良走上前,恭敬地握手:“王教授,您好。久仰大名。”
王教授仔细打量着这个年轻人:“你就是设计那套改进方案的技术员?”
“是我。”沈良点头。
“好,我倒要看看你们搞出什么名堂。”王教授的语气略显怀疑。
一行人浩浩荡荡走进车间。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都停下手头的活,紧张地看着这群“大人物”。
沈良走在最前面,指着那台经过改造的设备:“王教授,这就是我们的核心改进项目。”
王教授戴上老花镜,弯腰仔细观察设备表面。他的手指沿着焊缝轻抚,眉头微微皱起。
“这个焊接痕迹...有点意思。”王教授自言自语。
沈良心里一紧。昨天重新修补的地方,表面确实和原来有细微差别。
“王教授,您看出什么问题了吗?”张明远关切地问。
王教授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助手手中接过一个精密仪器。他将探头贴在焊缝位置,仔细观察数据。
车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机器的嗡嗡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专家的判断。
“这个数据...”王教授眯起眼睛,“强度超出了预期。”
李建华悄悄擦了擦汗:“那...是好事吧?”
“当然是好事!”王教授突然直起身,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这种工艺处理,我在国外的先进设备上才见过。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沈良暗暗松了口气:“我们采用了分层焊接技术,控制每一层的冷却速度,避免内应力集中。”
“分层焊接?”王教授来了兴趣,“具体怎么操作?”
沈良开始详细解释技术细节。他的表述专业而准确,每一个参数都说得头头是道。
王教授越听越惊讶:“你这些理论从哪里学来的?”
“平时看书,加上实践摸索。”沈良淡淡地说。
“看书?什么书?”王教授追问。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他总不能说自己看的是四十年后的技术资料吧?
“主要是苏联的一些技术期刊,还有从废品站收来的旧资料。”沈良硬着头皮编造。
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