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研院的实验室里,沈良正对着一台老式机床发愁。
这是他来到这里一个月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缺乏精密加工设备。
“这台机床的精度根本达不到要求。”小王站在旁边摇头叹气,“误差超过0.1毫米,咱们设计的关键部件根本做不出来。”
沈良仔细观察着机床的构造,脑海中浮现出未来那些数控机床的影像。这些老设备虽然落后,但原理都是相通的。
“精度不够,咱们就想办法提高。”他蹲下身检查机床的导轨,“磨损确实严重,但还有救。”
陈工程师走过来,看见沈良在地上忙活,忍不住摇头:“小沈啊,这台机床都用了十几年了,早该淘汰了。上面申请新设备的报告打了好几次,都没批下来。”
“那就自己改造。”沈良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尘,“德国人能做出来的,咱们中国人也能。”
几个工程师面面相觑。改造老设备?这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沈良没有理会大家的质疑,开始在纸上画起改造方案。他记得八十年代末期,国内就有工厂成功改造过类似的设备,虽然现在提前了几年,但技术原理并没有太大变化。
“你看,咱们可以在这里加装一套辅助定位系统。”他指着图纸解释,“用机械方式补偿磨损造成的误差。”
“这个想法...”陈工程师皱着眉头思考,“理论上可行,但是制造这些辅助部件同样需要精密加工啊。”
沈良笑了笑:“那就用土办法。我在钢铁厂的时候,师傅们有很多绝活。”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机加工车间。那些老师傅们起初对这个年轻人不以为然,但很快就被他的手艺震惊了。
“这小伙子不简单啊。”车工老张看着沈良熟练地操作车床,“这手法,没个十几年功夫练不出来。”
沈良一边干活一边解释自己的改造思路。他没有透露自己来自未来的秘密,只是说在钢铁厂学过类似的技术。
“咱们先做几个样品试试效果。”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如果可行,就全面推广。”
王教授也经常来车间查看进度。看见沈良亲自动手改造设备,他既欣慰又担心。
“小沈,你这样下去身体吃得消吗?”王教授关切地问,“项目很重要,但也要注意休息。”
“没事,王教授。”沈良抬起头,脸上满是油污,“我年轻,扛得住。再说,这些改造对项目很关键。”
两周后,改造完成的机床第一次试运行。车间里聚集了十几个人,大家都很紧张。
“精度测试开始。”小王拿着千分尺仔细测量加工出来的零件,“误差...0.02毫米!”
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陈工程师更是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简直是奇迹!”他拍着沈良的肩膀,“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案的?”
沈良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设备问题解决了,连铸机的核心部件终于可以制造了。但新的困难又出现了——材料。
“特殊钢材的采购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