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第一轮对接测试正式开始。
机械组和传动组率先进行联调,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怎么回事?主轴转速完全对不上!”传动组的技术员看着仪表盘,脸色有些难看。
机械组的负责人也很困惑:“我们的设计明明是按照标准来的啊。”
沈良走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设备的运转情况。
他发现问题出在两个模块的接口设计上——虽然参数理论上是匹配的,但实际运转时产生了共振。
“停机!”沈良立即下令。
设备停下后,沈良指着连接部位说道:“问题出在这里。你们看,这个连接件的刚度不够,高速运转时会产生弹性变形。”
两个组的技术人员围过来观察,果然发现了微小的变形痕迹。
“那怎么办?重新设计连接件吗?”有人问道。
“不用这么麻烦。”沈良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案,“在连接件内部加装阻尼器,同时调整一下传动比。”
这个建议听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需要两个组密切配合。幸好新的信息共享机制发挥了作用,问题在当天下午就得到了解决。
第二轮测试更加顺利。液压组和控制组的对接几乎没有遇到障碍,两套系统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个控制逻辑设计得真不错!”液压组的老师傅赞不绝口,“响应速度比我预期的还要快。”
控制组的小王有些不好意思:“其实这个算法是沈工提供的思路,我们只是具体实现了一下。”
听到这话,围观的其他技术人员都投来敬佩的目光。沈良不仅总体设计能力强,连具体的技术细节都考虑得如此周到。
接下来的几天,各种对接测试相继展开。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每次遇到问题,沈良都能迅速找到症结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简单啊。”老教授私下对厂长说道,“我搞了一辈子技术,很少见到这样的全才。”
厂长点点头:“确实,他的知识面太广了。机械、电气、液压、材料,样样精通。”
“不只是知识面广,关键是思路清晰。”老教授补充道,“每次遇到技术难题,他总能从不同角度找到突破口。”
两人的对话被路过的工程师听到了。很快,关于沈良技术能力的讨论在整个厂里传开了。
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肯定有什么秘密武器。但无论怎么猜测,一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在他的带领下,项目进展神速。
一周后,所有两两对接测试都顺利完成。现在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三模块联调。
这次选择的是机械组、传动组和液压组的联合测试。三套系统要协调工作,难度成几何级数增长。
“所有人准备就绪!”沈良站在控制台前,手握启动开关。
车间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次测试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走向。
“启动!”
随着沈良的一声令下,巨大的设备开始缓缓转动。机械系统运转平稳,传动系统响应及时,液压系统压力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