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你一功!”朱元璋虽然不知道朱辰提起这个想要做啥,但他还是很高兴,乡官制度的确帮他解决了不少问题。
“不必如此!”朱辰挥了挥手道:“可是老祖宗你想过没,乡官制度现在固然效果不错,可是时间久了呢?那些吏员成为乡官,那些家族子弟在乡官的位子上坐久了,他们会不会与当地的家族士绅媾和?他们会不会变成当地势力的爪牙?”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喃喃道:“这……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老祖宗您心里清楚,这些都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不如让部分年老的、残疾的退下来的兵卒,进入乡官体系,文武之间天生有矛盾,这文官看不起武官舞刀弄棒,武官看不起文官酸腐文弱。
这个道理用在乡官之中的吏员与家族子弟上也一样,他们是看不起那些退伍的老兵的,他们之间有隔阂、矛盾,就不会沆瀣一气,便能彼此监督,不正是文武制衡的大好局面么?”
文武制衡?
朱元璋的眼中顿时闪过一抹精光,文武制衡也一直是他所用的手段。
不过,朱元璋从未想过将这手段用在基层,经过朱辰提醒,朱元璋忽然茅塞顿开,是的,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卫所士兵的问题,连带将乡官腐朽的问题也解决了。
“其实吧!大明军队的腐朽责任并不全在卫所制度,更大的责任在于你的户籍制度,军户地位低下,每天任劳任怨,凭啥要保护大明呢!”
朱元璋眼睛瞪大,怒道:“什么?你说咱的户籍制度有问题?哪里有问题!”
朱元璋觉得很挫败,更愤怒,他最得意的卫所制度,已经被朱辰给否定了,户籍制度,朱辰也要否定?
朱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朱元璋的怒火,他嘿嘿一笑道:“老祖宗别生气,我这不是也为了咱大明朝好么?你先听我说,等我说完了你再生气不迟,大明户籍制度的核心在于‘以户定籍,以籍定役’。
洪武三年,您定了户帖制度、后来又有黄册制度,这职业呢有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医户等等,职业世袭不得改籍,自己当军户的世代从军,承担卫所兵役。”
“等于说我一平头百姓,生下来这辈子命就注定了,我要是军户、匠户、灶户,永远不能科考当官,也不能去干别的,这辈子就被锁死了,您说心里面能没有气么?”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元末乱世终结,百废待兴,不规定这些怎么能快速稳定天下?”
朱辰点了点头,先是肯定朱元璋的制度有优点。
“您说得没错,战后社会的秩序重建,需要强化管理,不然人口流散、土地荒芜,没人耕种经济怎么办?没有当兵的兵源怎么办?怎么支撑卫所?所以这户籍制度有好处,但是不能因为好处就看不到这制度后面的弊端。
老祖宗,匠户、灶户苦啊,根据后来的《明史·食货志》记载,匠户灶户‘终岁不得息,衣食常不足’军户还要自备武器、粮食戍边,到了永乐年间,哦,就是您四儿子朱棣那时候,逃亡的军户已经到了一百二十万之多,占了在籍军户的四成!”
朱辰痛心地说道:“老祖宗,人生下来天赋不同,能干的事情不同,天赋也不一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