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殿下犯错!”
李景隆闻言笑了,说道:“你这和尚好大的胆子,冲撞了殿下不说,那一剑但凡再快点,你性命不保,不知道吗?”
朱棣正恼怒,可一听僧人自报家门,心里一惊。
从朱辰那边带回来的《明史》,朱棣自然没有耐心从头看到尾,他主要看了自己相关的史料,知道了未来会有一个叫作姚广孝的黑衣妖僧辅佐他,而姚广孝的法号,便是道衍!
朱棣压住内心的惊讶,对道衍问道:“道衍?你俗名叫什么?有什么话要对本王说?”
道衍闻言,老老实实地答道:“殿下,贫僧本名姚广孝,您是我大明的贤王,在苏州府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可报恩寺是陛下钦点的寺庙,有御赐的田产,了尘禅师也是佛家的知名高僧,您若杀了他,整个大明的僧人群体会如何看待殿下?天下百姓又会如何看待殿下?”
朱棣闻言定定地望着姚广孝,姚广孝这话明面上是为朱棣考虑,实际上还是在为报恩寺开脱,与朱棣印象中的姚广孝不大一样。
从《明史》上记载来看,姚广孝可不是迂腐之人,相反此人有很多治国理政的理念很有理想主义色彩。
“道衍,本王从不在意他人如何看待本王,本王更不会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朱棣指着大雄宝殿,道:“本王不管什么报恩寺,还是皇觉寺,只要欺压百姓坑害黎民,本王照查不误,陛下钦点的寺庙又怎样?犯了法,一样有罪!”
姚广孝露出一抹苦笑,还试图劝解道:“殿下,报恩寺上下素来清心寡欲,绝没有多余的田产,更不会做那些贪赃枉法的事情,殿下何必急于一时?待戒嗔和尚身体好一些,痊愈了,再审问不好么?殿下这般一意孤行,难道是要让天下人见到您的霸道,要让苏州府百姓寒心么?”
朱棣盯着姚广孝,怒极反笑道:“好你个道衍和尚,果真是巧舌如簧之徒,来人,将妖言惑众的道衍和尚押走,关入大牢!”
“纪纲,你领着一队人留在报恩寺,守在这里,若那戒嗔跑了或者有个三长两短,本王唯你是问!”
朱棣终究没有再动粗,不过,他并非服软,而是心里疑窦丛生。
这姚广孝究竟要干什么?
朱棣仔细研究了永乐时期的《明史》,发现这姚广孝不娶妻生子,不贪恋荣华富贵,他这一辈子仿佛就是为了造反而生的,前半生庸庸碌碌云游四海,然后辅佐朱棣南下靖难,其所行之事也全然与常人完全不同,故朱棣佯装恼怒,将姚广孝下狱。
翌夜,大牢内,姚广孝坐在草床上正借着一盏孤灯看书,神态悠闲丝毫不像是坐牢的人。
“道衍大师,好雅兴。”
朱棣站在牢房之外,似笑非笑地说道,打断了姚广孝的思索。
姚广孝抬起头,见是朱棣,忙放下书卷,起身向他行礼道:“贫僧姚广孝,参见燕王殿下!”
朱棣微微颔首,道:“道衍大师今日可是露了大脸,如今整个苏州城的人都在传,你‘义救了尘禅师’的壮举,九江回来的路上,与本王说,你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想借此机会扬名立万,在佛门之中谋取身份罢了。”
姚广孝闻言,露出一抹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