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要入宫面圣。”
没多久,张凤翼便进了宫,在武英殿内躬身行礼,立于朱由检身前,一脸慷慨激昂地诉说着兵部近段时间在大清腹地的所作所为。
他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仿佛他这位尚书大人也亲身参与了战场厮杀一般。
而当听到是孙传庭、左良玉二人及时发现满八旗逃窜的动向,随后抓住时机、立刻变阵攻打盛京皇城,才换来今日的局面时,朱由检心头也不由多了几分雀跃。
他嘴角勾起笑意,面上难得地舒展开来:“好!实在是好。”
“不愧为我大明的忠臣良将。大赏特赏。待他们一行人马班师回朝之际,朕绝不会辜负诸位臣子。你兵部这一次,办得也甚是不错。”
良久后,朱由检平复了情绪,再看向张凤翼时,眼中满是欣赏。
张凤翼闻言心头一喜,赶忙推辞。
一时间君臣二人相处得极为和谐。
……
兵部的消息很快传出。
如今已是吏部尚书的杨嗣昌听闻此事,苦笑一声:“张尚书怕是又要升官加禄了。”
他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悔意。
自己是在两月前才调任吏部尚书。
明年科举在即,如今大明收复失地,需安排更多官员前往各地上任;此外,对那些满人与蒙古八旗部众,也得派遣汉人官员前去调和治理,唯有如此才能将其彻底同化,让他们成为大明的一份子,而非一直心存异心。
这些事务繁杂,远不如在兵部时专注战事来得痛快。
待到下午时分,“大清已亡”的消息已在京城广为流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本就是盛世捷报,何须遮遮掩掩?
《大明日报》今日原本已有固定版面,却因这桩盛事临时加印一版。
报童们抱着报纸上街叫卖,脸上满是喜色,穿着黑布鞋穿梭在街巷中,口中不停吆喝:“大明日报。大明日报。”
“孙传庭、左良玉二位侯爷攻克盛京皇城,大军已驻扎于此,大清亡了。区区蛮夷鞑子,如今已为我大明所灭。”
“我大明中原之地,古往今来,无番邦异族可觊觎。入关不过三百年,必亡之。”
“大明英明,陛下英明神武。”
嘹亮的叫喊声在各处响起,不少文人竞相购买,想要第一时间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阁老,您真要乞骸骨、致仕归乡吗?”
同样一份《大明日报》,也出现在了温体仁的府中。
如今严党虽已式微,但相较朝堂上其他小团体,依旧是个蛰伏的庞然大物。
众所周知。
若昔日内阁首辅温体仁退隐,他们这个小团体即便不瓦解,也再难凝聚人心。
熊应元一脸不舍地问道。
张凤翼、杨嗣昌二人虽未到场,但昔日的内阁大学士们尽数来了。
如今大明的内阁空有虚名、并无实权,所谓“阁老”之称,也只落在他们这些旧人头上,堪称最后一任。
从此以后,除非文臣权力再次凌驾于皇权之上,或是君王做出糊涂事重蹈覆辙,否则“阁老”之称恐怕只会停留在崇祯一朝。
温体仁用浑浊的老眼盯着《大明日报》上的详尽内容,面容沧桑尽显,过了许久才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