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
大兴辑报刊发。
一月一刊发,百姓早已习惯购买。
大兴辑报包揽天下事,可以让他们足不出户的就了解天下大势,乃至连北地风情都能知晓。
豫章。
海昏城外。
缭水河畔,豫章学院朗朗书声。
不少已经完成秋收的百姓,都来此地等候自家幼子放学。
“要想富,先修路。”
“大兴治下,州对州帮扶。”
一个识得文字的汉子正捧着大兴辑报,给旁边围绕的百姓讲解。
“吴老四,啥子修路?”
从农田忙活回来的老汉问道。
“哦。”
吴老四清了清嗓子,说道:“有道将军在辑报中说,夷州已经归治了,可是他们那里的百姓衣不蔽体,更不知仪礼,我们江东距离夷州太远,要是在会稽乌伤朝东治修一条路,十天可以从夷州坐船打一个来回,而且夷州土地肥沃,可以完美种三熟稻谷!”
“修路?”
不少人七嘴八舌的探讨。
毕竟,修路可是苦差事啊。
而且一修不知道多少年月,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咳咳。”
吴老四咳嗽一声,说道:“有道将军还说了,我们曾经受到压迫,食不果腹,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应该帮助更多的大兴治下百姓,现在户部财政紧张,要是去修路,可以在太守府领凭证,十年内户部会还清所欠俸禄!”
“啥。”
“户部欠咱钱?”
老汉,围观的百姓都愣了。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府衙欠百姓钱。
吴老四挥斥方遒般说道:“将军还说了,今天我们修路是帮夷州百姓,明天我们遭难了,夷州百姓也会帮我们,而且只要夷州富裕了,会给我们还修路的月俸,以后夷州粮食也会低价卖给我们郡!”
“修路吧。”
“咱都是苦过来的。”
“要是没有道将军,能有几年好日子。”
“今天帮了夷州百姓,明年咱遭水灾了,他们也会帮咱。”
“回家了,去太守府登记去乌伤修路,这世道太乱了,咱大兴治下的百姓,就要互相帮助。”
不少人念叨着。
各自带着决意走向自己家。
州对州帮扶,要想富,先修路,终究是空中楼阁。
他们信奉的理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宁辰与大兴府的善政。
既然大兴府说了要给乌伤到东治修一条路,哪怕是不给俸禄工钱,他们也得去修,做人要知恩图报。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他们只是寻常耕田的百姓,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恩情要还,
大兴分他们良田,减免他们的税赋,若无大兴府,焉能有他们的田地耕种,焉能有他们的子嗣读书识字,可望未来大志。
不过半个月时间。
在府衙中登记名册,已经堆积如同山一般高。
豫章,吴郡,会稽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