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之状,反是一种奇特的专注与期待,心下不由微感讶异与好奇。
立于百官前列之魏王李泰亦察觉太子异常。
其微侧其目,见李承乾背脊挺直,目光炯异往日,心下不由疑云暗生。
司徒长孙无忌位列文官班首,看似目不斜视,然余光如丝,细细察量太子。
其见太子今日神态沉静,举止合度,与往日那个或暴戾或阴郁的太子判若两人。
中书令房玄龄、侍中魏徵等重臣亦皆留意到太子之变,各自心下思忖。
常规政务奏报既毕,朝会议程遂入预定议题。
及至“徙死罪犯人实西州”一案,殿内气氛明显为之一振。
刑部尚书张亮率先出列奏道:“陛下,西州地广人稀,防务空虚。臣以为徙死罪犯实边,既可减省监禁之费,又可充实边防,实为两全之策。”
民部尚书唐俭立予反驳:“臣以为未妥。死罪犯人多凶顽之辈,若徒置边地,恐生变乱。且西州气候恶戾,罪犯多不堪役使,恐难收实边之效。”
兵部尚书李勣继而陈言:“西州确需充实人户,然死罪犯人非最佳之选。臣奏请可招募良家子,赐予田宅优惠,劝诱迁往。”
户部尚书刘洎摇头道:“招募良家子耗资甚巨。朝廷近年来用兵频繁,国库未充。死罪犯人无需额外支出,最为合理。”
数位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李世民静聆不语,目光不时扫视群臣。
正当争论陷入僵持之际,李世民忽开口道:“太子于此有何见解?”
殿内顿时阒寂。
所有目光齐集李承乾之身。
不少大臣面露讶色,未料皇帝竟于此案垂询太子之意。
李承乾不慌不忙,出列行礼,而后平静启奏:“臣愚见,诸位大臣所言皆有理据,然皆未能全盘考量。”
其略作停顿,见李世民微颔首示意续言,便继而奏道:“徙死罪犯实边确可节省开支,然风险甚巨。招募良家子虽属稳妥,然耗资巨大。儿臣以为,可采折中之策。”
“其一,死罪犯人可徙,然非简单流放。